关灯
护眼
字体:

芍药月季[花滑](149)

作者: 怀蔺 阅读记录

季林越有时候想不明白,叶绍瑶的大脑构造到底是什么样,一面装着活泼张扬,一面是含蓄内敛。

是很纠结的一个人。

“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管我,”叶绍瑶把手挡在他眼前,“需要我帮你压腿吗?”

“你真不见外。”

练功房里还有其他男男女女,也没人像他俩这样拉扯。

“我和你见什么外,别是害怕我整蛊你。”

和他一起课前热身的日子,叶绍瑶曾在他劈叉时加海绵砖,痛得他走不动道。

“当时是你自己不吱声的,我后来不也知道下手轻重了嘛。”

叶绍瑶清楚地记得,当时季林越一直面不改色,她还以为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呢。

话语间,季林越已经做完一套腿部活动,实在没有叶绍瑶的用武之地。

但看见她一脸殷勤样,他最终还是分配了差事:“那你监督我。”

冰舞还没结束,季林越被叫去检录,叶绍瑶闲逛到了观众席。

“被赶回来了?”邵女士问。

很稀奇,女儿最喜欢和那小子黏在一块,今天回来得还挺早。

“他被叫走了,其他男生我都不认识,待在那里很无聊。”

稍微眼熟的陈束晰没有参赛,后场连个帅哥也没有。

“还是看冰舞好,”叶先生问,“瑶瑶有没有转冰舞的想法?”

叶绍瑶结巴道:“我为什么要转冰舞?”她明明在女单待得好好的。

“冰舞的强度没其他项目那么大,托举比双人滑安全,还不需要烦心跳跃。”叶先生罗列了一众优点。

“既然冰舞那么好,为什么我们国内没有掀起冰舞潮呢?”叶绍瑶问,“甚至在花滑四项里,冰舞也不算运动员的头号选择。”

为什么呢?叶先生真想不出一二,向身为运动员的闺女请教。

“因为冰舞的规则很复杂,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华夏每赛季的花滑比赛,冰舞的参赛组合总是最少的。

国内并没有多少冰舞教练。就拿他们俱乐部讲,唯一的夫妻档在退役前从事的是双人滑项目。

冰舞的观赏性虽然最高,但因为国内的冰舞组合并不多,相较于打成一片的单人滑,冰舞领奖台的悬念实在不大。

金荞麦/陈新博搭档多年,是华夏冰舞的门面,国际赛事的不二人选,虽然已经在退役的边缘,能力依然可以横扫其他组合。

“我现在能分清各种跳跃,但也看不懂冰舞的规则。”作为运动员家属,邵女士点头承认这一点。

“除非真的在女单走投无路,我应该是不会接触冰舞的吧。”

隔着外套,叶绍瑶摸上胸前的奖牌,她会有那么一天吗?

她如今站在山的顶峰,身外是茫茫白雾,她看不清脚下的路,也看不见山下的风景。

但她短暂的幻想片刻,自己应该不会有那么一天吧。

不出意外的,金/陈组合摘得冰舞项目的桂冠,清冰车开进冰场,观众迎来半个小时的视觉放松。

沪城的天阴着,但风已经有了暖意,叶绍瑶拉开外套,远处依稀能看见东方明珠的塔顶。

身边有路人匆匆往外走,在楼梯上滑了一跤。

“小心。”她本能扶起摔倒的老人。

“小姑娘是外地人?”

“我是东北的。”

“我也是来凑热闹的,”阿婆说,“但现在得赶回去做饭呢。”

太阳初初从云后探头,将光辉投在地面,反射了奖牌的金光,映在对方脸上。

“这是什么奖牌?”

“花滑的,我是参赛运动员。”叶绍瑶指了指身后的赛场。

“画画?画画好,又动手又动脑,”阿婆侧着头,似乎耳朵不太好,脑子也不太灵光,片刻才反应过来,“是花滑吧?你瞧我这记性,看了一上午的比赛,连比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纯粹的路人一个。

花滑本身就是一项小众的运动,出了东北更不多见,这样的情况她经历得多了,也不意外。

“阿婆真得走了,烧饭不能耽搁。”

“再见。”

老人走出几步,回头笑着说:“阿婆会努力记住你,以后在电视上看你比赛。”

叶绍瑶点头说好,阿婆说的普通话还算标准,人比老乡还热情,走出老远,还在三步一回头。

不知道从哪个观众传出的消息,说有男单选手准备挑战四周跳。

这名选手已经在网络上传过后外点冰四周跳的视频,看过的人似乎还不少。

“你知道这事?”邵女士问。

叶绍瑶摇头:“我从哪知道。”

即使现在的手机电脑已经不再是00年代的奢侈品,但她也没法上网。

家里的电脑被叶先生设置了好长一串密码,她现在也没解开,手机是更别想了,邵女士巴不得严格管控使用手机的时间,让她彻底安心学习。

每周可怜的连网时间,还是叶先生慷慨赠送的半小时。

她没有除Q|Q以外的社交软件,也不知道该从哪里获得这些消息。

“一个一个看,答案总会揭晓的。”叶先生说。

第一组选手的水平算不上多好,一半人还没有练出三三连跳,叶绍瑶从容地抱着手。

或许自己扮男装替季林越参赛,也不会是垫底的水平。

大家的选曲风格迥异,但听了一下午的歌,难免有些疲劳,叶绍瑶打着哈欠,逐渐忘了四周跳这事。

大概是某个好事者的讹传。

但随即,有前排的观众认出视频中的人物:“就是他。”

叶绍瑶登时清醒。

是谁?她瞪着眼睛看,主持人说他叫……米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