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芍药月季[花滑](417)

作者: 怀蔺 阅读记录

直线托举,SlLi4,GOE加2.29分。

中线步,MiSt4,GOE加3.04分。

除了图案舞,白黑组合的技术执行到位,技术分48.02分,节目内容分38.20分,总得分86.22分。

毫无疑问的全场第一。

抬头和观众席互动,Eva牵着Rowan向冰迷致谢,更收获胜似主场的热情。

每个人都是慕强者。

“图案舞怎么回事?”

叶绍瑶没仔细研究他们的技术,但这几年,她和季林越也不常拿到二级图案。

季林越说:“不是技术失误,刚开始的节拍有些乱,还得再磨。”

这是新节目普遍可能出现的问题。

冰舞比赛结束。

所有选手的分数显示在屏幕上,白黑组合领跑,叶绍瑶/季林越紧随其后。

排行榜撤下,镜头画面还停留在kc区,格林教练按着自家选手没让走,用手比划他们的滑行轨迹。

看起来正在现场复盘。

工作人员敲门,提醒叶绍瑶回神:“上一组已经采访完毕,你们可以移步了。”

早在几年前,赛后采访还不是大赛的规定流程之一。

只是在网络时代下,冰迷越发希望借媒体的手拉近与运动员的距离。

主办方从中有利可得,主动推动这股风潮兴起,故而每对运动员被安排有固定的采访时间和空间。

采访区的布置不必太过精致,甚至可能设置在退场的必经之路上。

半开放的空间,一条隔离带划开媒体和运动员,见人来了,大家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加国站是两位的赛季首秀,你们认为今天的表现如何?”

“我们把身体状态调整到了最好,也没有太多紧张情绪,”季林越看叶绍瑶点了点头,回答说,“是满意的。”

在休赛期的几场组内排名赛上,他俩的发挥都还不错,分数和定级跟随技术稳步提高,一度成为组里前三。

这给他们不少信心。

“我们能在首都冬奥会看到你们的身影吗?”

“当然。”

“芍药。”标准的东北腔在零零碎碎的英文中脱颖而出。

不过叶绍瑶更倾向于是熟悉的音色更先让自己反应。

她把目光聚焦,任由刺眼的灯光打在脸上:“岑溪。”

几年过去,岑溪已经是央视体育的资深记者,每年跑遍全球各项赛事的后场。

能在花滑赛场相遇,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叶绍瑶聊起来:“我们上次见面好像也是在SC(加国站)。”

他们和大奖赛,和岑溪,总有些缘分。

“是18年的NHK,”纠正她的记忆,岑溪进入话题,“首先恭喜你们拿到与白黑组合并列的全场最高基础分。可以谈谈你们本赛季的新节目吗?”

叶绍瑶回答:“在新赛季的规定下,我们选择了相对温和的节奏布鲁斯和爵士,这是我们比较擅长的风格。”

“本赛季是奥运赛季,你们作为华夏队最先确认出战冬奥会的运动员,打算如何去维持竞技状态呢?”

“保持规律的训练和休息,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彼此鼓励,尽量不让比赛结果影响心态。”季林越罗列。

“落地温哥华,部分选手出现了不良症状,甚至有人因感染病毒退赛,”岑溪举着麦,“你们的健康状态怎么样?”

“我们最近很健康,没有感冒发烧,陈年旧疾也没复发的迹象,”叶绍瑶点头赞美他俩的抵抗力,“还不错。”

时间差不多,岑溪关掉麦克风:“自由舞加油。”

是有且只有他们能够听懂的、亲切的语言。

“一定。”

刚说完告别,人还没走出体育馆。

叶绍瑶正和季林越讨论晚上吃些什么,岑溪后脚发来消息:

[我同事在内场拍到你们很好看的照片,自由舞后约饭?]

叶绍瑶看着对话框,不由想起某个三度流产的约饭计划。

[看来,央视这次批的出差经费很可观。]

……

自由舞的场次安排在第三个比赛日。

第二天,双人滑和女单依次登场。

本站双人滑没有华夏队的身影。

女单方面,栗桐作为华夏的独苗,在第一组第三位登场。

一段步法后,首先进入连跳。

这是她第一次在国际赛上使用3Lz+3T的配置。

进入没有犹豫,落冰也很坚决。

但据叶绍瑶的经验来看,后外点冰跳有提前转体,落冰角度还差约六十度,抓不抓看命。

第二个是规定阿克塞尔单跳。

平昌周期时,栗桐曾短暂练过一阵三周半。

但一年半载过去,能顺利落冰的没几回,足周率更等于零。

虽然教练组早早放弃了三周半的计划,但这段经历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接下来的一个周期,她几乎做到了2A的完美上限,高飘远,铁板一样的存在。

向前跳起2A,空中姿态良好,收紧良好,滑出流畅,实时GOE1.32分。

节目后段体能下降,3F缺周摔倒。

不过用刃清晰准确,在本场选手的跳跃中还算亮眼。

因为不是完全的摔倒姿态,裁判没有在GOE上下死手,只是在结尾两个旋转动作的分数上给得含蓄,和意思意思没有区别。

栗桐最后技术得分33.17分,节目内容分32.20分,摔倒扣1分,合计64.37分。

短节目后,排在所有选手的第八位。

赛后,叶绍瑶约了季林越和栗桐去健身房晚训。

有体能师定下的计划,她今晚只常规地练练腰腹核心。

没有上太高强度,两组卷腹和臀桥结束,还能有说有笑。

重点很快偏到聊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