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藏娇(136)
“啊?还要再熬那么久?”宣王长叹一声,忽然灵光一闪,“皇叔,你怎知皇兄是去了大理?他出发前只说南下,并未说去何处啊。”
睿王顿了顿,目光飘忽不定,他轻咳两声,轻描淡写道:“临行前本王问了一下,陛下说他是要去大理。”
“原来如此。”宣王揉着腰,“皇叔,不说了,我要赶快回府,与王妃共进早膳。”
话落,他加快了步伐,小跑着上了马车,车夫驾着马车往宣王府驶去。
睿王眯了眯眼,冷笑一声,回了睿王府……
七日后,大理城东。
江容澜盘下了一间医馆,并改名为“兰姜医馆”。医馆的后面有一间小院子和四间不大不小的屋子,她也找人收拾出来,住在此处。
她又找来花匠,在院子里移栽了一棵大树和花儿。
大理这里气候适宜,小时候一直想来看看,如今阴差阳错得了机会,也算是圆满。
江容澜身着藏青色圆领袍,将头发竖起,戴上铜冠,在发髻中间插上一支木簪固定。
前两次的逃跑经验,让她明白必须将女子的身份隐藏起来,以男子身份示人安全一些。
开业第一日,引来了大理百姓们的围观。
江容澜站在门口,笑盈盈道:“诸位,今日医馆开业,我决定义诊三日,欢迎大家入内!”
大家闻言,议论纷纷,但无人踏进医馆。
“这家医馆换人了?”
“之前这家医馆生意不好,没想到老板竟然转手了。”
“这听口音是外乡人吧?这是被骗了?”
“这个位置实在不好,他怕不是被骗了。”
江容澜见人群逐渐散去,顿时一慌,这大理的气候养人,百姓们都不兴生病的吗?她这医馆莫不是开错了?
她微微蹙眉,心中盘算之际,走过来一位老太太。
老太太头发花白,牙齿也掉了几颗,还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到江容澜面前,道:“大……大夫,我来……看……看病。”
江容澜见状,连忙上前,热情地问:“老夫人,你哪里不舒服?我先扶你进去。”
“不是我……不,是我的孙……孙女病了。”她扭头,寻摸了一会儿,冲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招手,“来,朵儿,快来,让大夫给瞧一瞧。”
小女孩有些害怕,但还是往外走,她走几步瞅江容澜几眼,躲在了老太太身后。
老太太道:“这是我孙……孙女,她……”
忽然,老太太昏倒在地,小孙女惊叫一声,也昏倒在地。
江容澜蹙眉,低头给二人把脉,忙道:“快来人,将她们抬进医馆,再拿些米汤来。二人应是好几日没吃饭了才昏倒的。”
话落,从医馆走出来两男两女,将这祖孙二人抬进了医馆。
江容澜转身看着百姓们:“诸位,义诊三日,大家直接进店即可。”
她快步回了医馆。
百姓们见状,又议论起来。
“真是心善,要是别人,早就撇清关系,撵走她们了。”
“好人呀,这祖孙二人算是遇上好人了。”
“以后我若是病了,定要来这间医馆,不去别的医馆了。”
……
江容澜盯着伙计们给祖孙二人喂下米汤,见她们醒来,才长舒一口气。
这时,大理通判江风澜的轿子途径此处,见人群环绕,便停了下来。
他走出轿子,问:“这里发生了何事?为何聚集了那么多人?”
小厮道:“大人,容小的去打探一下。”
他转身,挤进了人群。
一盏茶过后,他折回来。
“回大人,这是一间新开的医馆,名‘兰姜’,老板似乎是外地人。”小厮道,“医馆老板要义诊三日,不过方才一对祖孙昏倒在门前,他命人去救治了。”
“新开的医馆?还是外乡人?”江风澜挑了挑眉,盯着“兰姜医馆”四个大字,总觉得十分熟悉,似乎在何处听过,就是怎么也想不起来。
小厮不禁一笑:“大人,他定是来大理没几日,殊不知大理城遍地医馆,而且有两位大家,百姓们甚少找大家外的大夫看病。他这个医馆,怕是要黄了。”
江风澜刚想开口,却听见百姓们拍手叫好,便下了轿子,凑近了人群。
隐约看见那对祖孙出来了,手里还拎了几副药。
小女孩道:“老板真是大好人,不仅救
了我们,还不收钱,甚至送了药,谢谢老板!”
江容澜侧着身子道:“本就是义诊,自然是不收钱的,你们也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子。”
百姓们见状,纷纷鼓掌叫好。
很快,有几个人壮着胆子走进了医馆,江容澜一脸欣慰,进屋给他们诊治。
小厮道:“这个老板真是大方,竟然要义诊三日。大人,我们是否进去瞧一瞧?”
江风澜道:“不了,我们得回衙门,既然这医馆开在这里,那我们以后有的是机会进去看一看,走吧。”
他上了轿子,小厮命人抬起,一行人往县衙走去……
第82章
慈安殿。
太后坐在上座,下座坐着睿王、赵宏宵和王度之。四人饮着茶,但谁也不吱声。
半晌,太后不悦道:“为何派去的刺客都失败了?你们都找了一群什么样的废物?这样下去,我们的大计如何成功?贺桦衍不死,我们如何扶持新帝?”
睿王看向赵宏宵:“赵大人,如果本王没记错,前几批刺客大部分都是你派去的吧?你这是在敷衍我们?”
赵宏宵皱眉:“是臣办事不利,臣愿意领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