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爷子,人这一生有长有短,我很幸运,虽然父母都不在了,但我是在外祖父膝下长大的。我找到了我追求的东西,找到了我的路。以后,也让青黛、扶光跟着您,他们也有他们自己要走的路。日后无论我在哪里,他们在哪里,老爷子的教导,都是他们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 老爷子,我也当爹了~我当爹了~ (?`?Д??)!!老爷子,孩子要怎么抱?
—— 青山如眉黛,扶光白云间,老爷子,好名字呐!
—— 重云回不来了,养育之恩,来世再报。
……
老爷子眼眶湿润了。
“老爷子……”亭子上前。
老爷子回神,淡声道,“这火怎么这么难生?呛出一眶眼泪来。”
亭子没戳破,“想是刚寻来的柴火没晒干,我让大东他们去书院借些柴火来。”
老爷子看他。
亭子已经转身去找大东大西,言辞简短,大东大西会意离开,亭子也转身看向老爷子,见老爷子还在看他,亭子才折回,“雅文书院离得不远,老爷子,等柴火来了,晚些再生火吧。”
亭子虽然平日里玩世不恭模样,但粗中有细。
方才青黛小姐第一个捉到螃蟹,亭子就知道老爷子想起了大公子。
过往在军中,都称大公子少将军。
虽然大公子是老爷子的外孙,但性子也好,为人处世也好,都像极了老爷子。
后来大公子死守边关至最后一刻,邵将军带援军到的时候,大公子身中数箭,手中还握着那面染血的旗帜,跪坐,面朝乡土。
当时军中不少人看到这一幕,痛哭涕零。
邵将军亲自将大公子背回了城中,但不知道要怎么同老爷子说。
其实,老爷子都猜到了。
这段往事他知道得最清楚。
因为,他早前就在大公子帐下……
大公子从小就跟着老爷子。
他那时在老爷子军中,老爷子让他跟着大公子,这一跟就是十余年。
当年边城危机,敌军里应外合,破了边关戍守。
细作身份未明,敌军来势汹汹,军中谋事都让军中退守,以确保大公子安全。
但当时边城百姓根本来不及撤离,若退守,边关必定横尸遍野,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敌军的有备而来,几倍十倍于边城的兵力,那一战极其惨烈。
所有人都知晓援军要到需一月,但边城的兵力最多只能死守半月。
所以想退的人,想守的人有,根本分不清中间哪些是细作。
他和大东大西是大公子最信任的人。大公子让大东大西散边城百姓,又借疏散百姓之名,让他去了九城。
坞城龙蛇混杂,不是清静之地。
但坞城当中,藏了不少早前辰王宫变叛乱被牵涉的军中将士。
这些人无法露面,无法鸣冤,但又有军中气节,不会为一己之私谋乱,原本辰王宫变之乱后,要以死明志。
是老爷子说服,藏于坞城当中。
这些将士有早前跟过老爷子的,也有早前不在老爷子麾下。
但老爷子的一句“军中男儿,是当保家卫国死于疆场,还是死于内斗牵连”,让所有人陷入沉默。
辰王叛乱,已死不少朝臣将领。
有死得其所,也有不该死于其中之人。
这些都伤及西秦命脉。
沉冤昭雪,是一定要当下,昭雪不得便凭添亡魂,还是静待时机?
听了老爷子话的将士大都藏去了坞城,也有以死明志之人当场血溅校场。
大公子让他夜以继日坞城。
此事并未告知过旁人,所以军中都以为边城必破,援军必定来不及驰援;敌军和细作的目光都在邵将军的援军上,并未放在坞城。
所以坞城将士敌后偷袭,与大公子内外呼应,杀了敌军措手不及。
这一战给边城拖延了时间,坞城和边城的将士亦战死无数。
但这一战挫败了敌军的士气,让敌军将领不敢贸然行动,惧怕边城背后还有未摸清的底细;这一战,也揪出了藏在军中的细作,边城才有坚持到邵将军带兵驰援的喘息之机。
这一战,也让大公子即便离开边城,朝中和军中都不会有人再拿此事嚼平远王府舌根。
但大公子没有走。
—— 我若走,城墙之外便都知晓边城被弃,失一寸容易,失一城也容易,但失去的这一寸,这一城,再想拿回来,再要多少小家支离破碎,多少百姓成为难民流民?
—— 我若留下,前车之鉴在,敌军会忌惮,边城士气会高涨,就多一分可能守到邵将军领兵驰援。坞城的将士才不会白死,他们还有身后之名。
—— 人终归有一死,死不可怕,愧对亲人可怕。大东、大西已经护送边城百姓离开了,你也回京,替我将这封信亲自交到老爷子手中,说孙儿不孝,不能在他跟前尽孝了,日后,让青黛、扶光替我尽孝。
—— 你我来生再做同袍,下次,换你留我走,扯平了。
……
亭子目光黯淡。
边城一战,可歌可泣。
天家也力排众议,替藏于坞城的将士正名,洗刷了冤屈,没有死于内斗,死于疆场。
大公子也长眠于边城。
青黛小姐和扶光公子不足一岁便失去了父亲,甚至,都没有印象父亲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