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宝园看来,小白其实已经具备了区分大小的能力;但这种由具体物品抽象出来的概念,在小白的意识里还是模糊的。
譬如,他能观察到这只蚂蚁是最大的一只,但是并不能和“大”这个意思连接在一起。所以当她问小白,哪只红豆酥是最大的时候?小白胡乱猜了一个。但区分蚂蚁的时候,小白又能通过体型大小推断出谁是蚂蚁的头领。
孩子先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
而大人要做的,就是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认知,变化,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粉红塔的教具,可以提前提上日程了。
宝园莞尔。
因为有了新的认知,小白又继续专注地观察起蚂蚁来,这股认真劲儿实在让刘妈汗颜。
刘妈歉意看向宝园,“也不知怎么的,四公子就喜欢看蚂蚁,百看不厌,喊都喊不动,不让看还会哭,你说这么小的孩子,整天对着蚂蚁做什么?”
宝园也跟着笑起来。
这也不是她第一回 听这样的话。
包括早前,很多家长都不理解为什么小孩子会喜欢观察蚂蚁这类东西,甚至觉得孩子不务正业,不花心思在学习上。但这么大的孩子,原本就处于敏-感期。
其中之一,我们称为细微事物敏-感期。
这原本就是孩子身上的特制之一,小孩子天生就会对这些好奇,超过大一些的物体。不让孩子去看这些细小,甚至微的事物,本来就是逆孩子天性的。
譬如一幅画里,大人看到的是巍峨的大山,但是小孩子更感兴趣的是山下的一撮小草。
而恰恰是这些敏-感期,构成了孩子成长与学习最主要的途径。
所以,不用怕小孩子的注意力都在细小的事物上,我们要做的是肯定,帮助,陪伴和欣赏他们。
小白就正处于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所以喜欢观察这些细微事物,比如蚂蚁;也包括小白喜欢收集的竹片之类的小东西,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这是他们感知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点。等过了这个年纪,譬如到了阿哲和明月大小,慢慢就会转变了。
“它们回家了!”
宝园又陪小白观察了一阵子,知道大部分蚂蚁都回了洞里,宝园才提议,“走吧,去书斋吧。”
“好!”开开心心看完了小蚂蚁,小白十二万分得听话。
等到书斋,再看到书斋中琳琅满目的东西,小白则是直接进入到兴奋状态,“哇,宝园,你这里有好多教具!”
宝园拿起一侧的火折子多点了两盏灯,顿时,书斋中更亮了些,也不怕小白磕碰到。
宝园放下火折子,轻声应道,“这里都是还没弄好的教具,需要些时间,会慢慢完善的。”
但光眼下这些都让小白应接不暇。
“我可以先工作吗?”小白已经习惯了工作这个词汇。
“可以,但是,只能是书桌这边的,书桌之外的还没打磨好,怕伤手。”宝园提醒,小白点头应好。
刘妈才见这书斋的地上都铺了厚厚的毛毯,四公子是拿了“小玩意儿(在刘妈看来就是小玩意儿)”坐在毛毯上玩。
宝园公子也在靠近四公子的地方坐下。
刘妈吃惊。
“刘妈,你随意看看,不用管小白,他会挑选自己想玩的。”宝园也朝刘妈说起。
“诶,好。”刘妈应声,毛毯上已经有四公子和宝园公子了,刘妈不好上前,就挑了四公子近处呆着。几位管事妈妈都没有一道跟去幼儿园里,这还是刘妈头一次见。
刘妈心里是稍许有些惊讶的,平日里除了看蚂蚁,还没做什么事有这么长性的。
刘妈也没打断。
喻宝园就在一旁,刘妈问起,“宝园公子,你怎么不在桌上弄这些?”
刘妈是见她跪坐在地毯上,有时候因为要弄那些小玩意儿要弓着背或弯着腰。
宝园笑道,“没事,他们在教室里使用这些教具也大多坐在毛毯上,我得坐在毛毯上模拟他们使用这些教具的场景才知道顺不顺手,要不要调整。”
宝园说完,刘妈恍然大悟,她早前倒是没想到。
宝园也继续。
经过今日相处,刘妈同宝园之间亲近了不少。这处说着话,那处,又听见小白隔一会儿就会弄出兵兵乓乓的声音。
刘妈担心,“会不会弄坏?”
宝园笑道,“没事,那些东西伤不到自己,让小白自己去摸索吧。”
刘妈也笑,“会不会把东西弄丢了?”
刘妈是看东西都是一堆一堆,分门别类放着的。她是怕四公子玩了一通,最后混在一处,找不到了。
刘妈刚问完,宝园还没来得及应声,小白自己转身朝刘妈道,“怎么会?我会自己归位的,在幼儿园里,所有的东西使用之后都要归位!”
小白强调得清清楚楚。
“是,小白每次的归位都做得很好。”喻宝园补充。
刘妈更加惊异。
小白又笑嘻嘻看向刘妈,意思是,你看吧~
刘妈好气好笑。
小白证明完自己,又继续去摆弄其他教具去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或者一段时间喜欢的探索点,眼下小白就在看正方形,原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木板。
今日苏哲就在教室里摆弄过小数棒,关于数数的道具都做好了,已经放在教室里了;但数学区还有一些关于几何形状的道具宝园还在完善,等完善后再拿去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