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云深处有为家(346)

许多,写起来头头是道。

第一天吴有为就在破题打草稿,深知卷面的重要性,吴有为当天并没有在试卷上写字,而

是打草稿,修修改改,

当天晚上,吴有为就烧了一点银霜炭,要了热水,用小刀子切了一块调料块进去,放上菜

干,跟煮方便面一样,掏出晒干油炸过后的面饼放里头煮。

古代方便面,吴有为为了会试没少折腾,早在四年前就给罗伦用过了。

吃的热乎后,趁着还有一节蜡烛的火光,用自带的手纸擦了擦碗筷,用开水煮过简单的消

消毒,就收了起来,自己则将那个小床打扫干净,铺上带来的毛毡,铺上厚实的大氅当褥子,

盖上自己带来的软毛超厚毯子。

枕着自己换下来的衣服,吴有为就在这个简陋的号房里入睡了。

蜡烛也燃尽后熄灭。

万通路过他的号房,特意打开门口遮风的毡子看了看,发现人睡了,小炉子里还烧着炭火

怕自己的床凉,吴有为将小炉子放在了床下,隔着木头板子。

不过因为炭块有限,吴有为没敢烧太多,睡着的时候就有些冷,他整个人卷在那小床上,

只留在外面一缕头发,小小的一个看起来有点可怜兮兮的。

万通看的心里难受,他是最知道吴有为的,虽然是个庶出子,但是从小也没吃过什么苦头

,也就没了爹那会儿难熬了些,后来就顺顺利利的了。

而且吴有为最怕冷,又嫌弃热,现在在号房里,什么都不敢多弄,进来的时候,他就发现

了,炭带的太少了些。

万通想了想,离开了。

不一会儿,吴有为睡的更沉的时候,万通回来了,他带着一个像捞网一样的东西,不过是

个放大版的好似饭勺一样的,里头装着几块银霜炭。

万通从门口的毡子缝隙里递了炭进去,放到了吴有为床下的小炉子里…

这一夜,万通路过吴有为的号房四次,每次都给他添一点炭。

等吴有为睡饱了起来,发现他的号房里跟他以为的不一样了!

他以为起来起码会冷一些,他烧的是炭火,不敢不给自己的号房留个缝隙让空气流通。

所以早上起来必定是冷的,结果不是,他早上起来,这屋里是暖的,且他炉子里还有火!

这不可能啊!

他没半夜起来添炭火的习惯,他带了那么多厚实的东西就是为了怕把自己冻病了,才弄的

大毛毡子。

更让他惊讶的是,他醒来之后,就发现水车在外面给人送开水呢!

太巧就不是巧合了。

他一想,就想到了万通的身上。

这里最能便宜行事的便是他了。

心里一动,不由得甜蜜了一把。

起来抻了抻懒腰,收拾了一下,拿着铜壶出去要了热水,用小锅煮了一锅方便面,稀里哗

啦的吃了,又喝了一壶的姜末水,手脚都暖过来了,将屋里收拾一番,吴有为坐了下来,展开

考卷,提笔蘸墨,开始奋笔疾书。

万通上午没有出现,下午在傍晚的时候出现,却是随着送水车一起来的,看到吴有为已经

写好了试卷,还精神抖擞,心里十分慰籍。

俩人于考场中相视半晌,虽然一字没有说,却觉得心里甜甜的….。

第二天跟第一天差不多,只是晚上的时候,不止万通一个人给吴有为加炭火,还有不少巡

场的军士,给考生们加炭,虽然不能跟万通对吴有为那样,但是也防止了考生们被冻着凉的事

情发生。

尤其是南方来的考生们,实在是无法习惯北七方的寒冷,半夜有人给加炭,当然是好事儿,

不由得对巡场军士也尊重了起来,热水一直供应着,第三天,第一场考试最后一日。

吴有为其实早就写好了,只不过他习惯的看了看,又找了两个地方修了一下,这才写上自

己的名字,各种禁忌也撸过了不止一遍。

只是考场中的气氛依然严肃紧绷,吴有为叹了口气,这样的气氛,在严肃的同时,何尝不

是对人心理的考验呢?

心理素质差的人,是挨不过去的…。

第273章 考完归家

在过了中午之后就可以交卷了,吴有为就交了,交完之后收拾了一下,他可以歇息半日。

然后将自己这个号房收拾了一下,马桶要换,要抻一抻懒腰,在窄小的号房里活动一番

在落日前,收卷了。

众位考生出门,可以归家休息一日。

龙门一开,大家纷纷排队往外走,很多人呼朋引伴,又有不少家丁书童在找主人。

他们三十多人聚在一起,被人接回了家。

一个个的确是累坏了。

可是一个个却还惦记着考试的内容,吴有为劝他们过去的便放下吧,考好考坏都交卷了,

专心准备后面两试。

论、表、诏这些小题不用提,考官也不会细看,背过的圣贤之作拿过来套一套就差不多了

判,更是只要熟背大明律就能做对,毕竟依法行事嘛,谁也挑不出错儿,如果想不依法行

事,就看看罗伦,当初多好的情况啊?他可是宪宗皇帝第一个钦点的状元,还不是被发配到了

南方那偏远之地?要不是有双季稻和三季稻,又有那海外农作物,罗伦能不能被宪宗皇帝想起

,还两说呢。

所以枪打出头鸟,大家都不敢冒头了。

最重要的是策问。

不只第三场考试要考策问,最要紧的殿试也要考策问。

策问的水准若不在二甲上,最好会试结束后就别再考了,以免沦为三甲,前程艰难的同进

二月十二日。

考试继续

依然是三更起,半夜去排队,四更进场,搜检。

这次吴有为又长见识了,因为都二考了竟然还有人夹带小抄!

不佩服都不行了,你夹带小抄…有毛用啊?

给吴有为搜检的依然是万通

只不过这次吴有为不再是分配到原来号房的地方了,不过也没太烂,分到的依然是好的号

房,不漏风,不漏雪,朝阳,远离茅厕等地。

考试的内容就不多说了,说了咱们也不能懂,吴有为考的时候,依然小心翼翼,他可不想

再等三年了。

二次考试依然费劲巴力,吴有为小心翼翼应对。

等到了二月十五。

便是会试三场中最后一场的策问试。

这一场至关重要,因为”以经义或政事等设问要求解答以试士。“问的就是国家大事。

自明朝开始,策问经义已经改成了问策。

询问治国之道,历届以来,倒是让文人们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了。

第三场最后一题,便是四个字:

君问

粮秣。

就四个字,让你破题,献策。

粮秣的意思,是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

可是追根究底,还是粮食问题,明朝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小冰河时期的征兆,天气变化无常

地动频繁,日食月食不断。

收成一日比一日少,不然宪宗皇帝也不会那么重视农耕,没有粮食就要饿肚子,这江山他

还能坐的稳么。

怡巧前些日子,他们没少谈论关于种地的问题,古代是农耕为主,农业得到非常多的重视

,只是天时有限,技术不行,所以只能靠天吃饭。

哪像后世啊?有个什么旱涝,政府都给发补助金,还监控粮食市场。

大明这个时候,丰收了粮食降价,农民不赚钱;不丰收粮食贵,农人们还是饿肚子。

加上大明边军屯田,乃是祖制,实际上,这种祖制却让大明的官兵越来越像是务农的农人

而非骑马打仗的士兵。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吴有为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才提笔开始写:臣对….。

君问,自然要臣对了。

国家要安定,根本在粮食。

如果人人都能吃饱肚子,傻子才造反。

后世为什么有“康乾盛世”?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能吃饱肚子,甭管穿的多破烂,起码

不挨饿,而他们不挨饿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已经推广了玉米跟土豆,雍正年间的康熙御稻是

让北方这边有些地方都能种植双季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