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白云深处有为家(374)

筹建图书馆,当然是通过万通联系上了宪宗皇帝,皇帝批准的事情了,而且皇帝为了方便行事,依然动用自己的内库,不跟户部伸手要银子。

这样一来,朝中大臣也不能说什么了。

毕竟人家皇帝花的是自己的小金库,又不是国库,而且这两年,国库日益丰盈,官员们底气十足啊。

“公共图书馆?”翰林学士皱眉:“这名字不雅。”

“那就叫大明公共图书馆。”吴有为直接冠上了“大明”二字。

“为何要.. 公共二字可否去掉?”刘健小声提议:“因为听起来好像是给内宦们准备的...

公共,公公,多相似?

“太史公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吴有为摇头晃脑:“公共,公为平均;共为合力。合起来的意思是:共同进行平均分配。挺合适的嘛。”

最后,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因为冠上了“大明”二字,谁敢不从?

不过因为外面的书籍多而杂,不如翰林们亲自动手,抄写一批,然后刊印成册,手稿当然放在图书馆里,不得外借;但是刊印的可以售卖、外借等等....。

当然,抄书不白抄,按字数统计,鉴于文言文都是很简洁的东西,吴有为给出了十字一文钱的价格。

百字就是十文钱,千字可就是一百文钱,万字可就是一千文钱,那就是一吊钱,等于一两白银。

一个人,一天总能抄写万字吧?一日一两银子,高工资了。

这大明朝的官场之中,分为浊流和清流两股。

像县令,知府这等治理一方的官员,一般都叫做浊流。

而像御史言官、翰林编撰等人,则被称作清流。

俗话说:清流好名,浊流好利。

翰林院的这些人,都好名,你要是让他们收点孝敬钱,那跟要了他们的命一一样,会被他们记恨的;但是你要是求个字,求副画,却完全可以。

他们卖字画并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

而吴有为建立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提议,得到了他们巨大的支持,反正每日手抄书本,就能有润笔费可拿,又能留名在书上,简直是翰林们最爱干的事情了。

正月里就在忙碌中渡过。

二月二,龙抬头,啃猪头。

二月辛未,大理寺少卿宋旻,侍郎曾翠、原杰黄琛,副都御史滕昭巡视畿南、浙江、河南、四川、福建,考察官吏,访军民疾苦。

另直隶有巡抚等官者,命亦如之。

其实就是让他们去巡视天下,看玉米的栽种情况如何?各地虽然都说是丰收,可宪宗皇帝还是要审核一遍,看有没有人冒功领赏,再有就是军中的屯田如何?辣椒可还好

如今辣椒和烈酒齐头并进。

都是出口的大宗买卖,尤其是那“烈酒“还不用粮食酿造... 大明可坑惨了那些嗜酒的外族人。

而在江南之地,大片的山地上,长出了甘....

丁丑,因春日干旱,皇帝命人祷雨于郊外祭坛。

宪宗皇帝在人选上,考虑了许久,他最后钦点简王代帝祷雨,李东阳为诵读官,诵读祭文。

别看只是在祭坛上站着诵读祭文,那也是无上光荣的事情。

翰林院里不少人都激动不已,这可是翰林院集体的光荣。

倒是李东阳,还能沉下心来,静静的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祭文,在那一日朗读出来。

结果他刚读完将祭文投入烈火,就有风云骤起,等燃烧成灰后,细雨缓缓飘落,整整下了一日一夜,解了春日的干旱情况。

戊寅,振广西饥。

广西因为是苗地,又分寨子,土司颇多,如果闹了饥荒,是要出事情的,以往大明是一手打一手拉,因为人太多,赈济不过来。

现在不同了,大明有的是粮食!

罗伦那边三季稻已经在沿海种植成功,不过三季稻仅仅供给自己人种植吃用,双季稻就送去赈灾。

大明的大手笔让外族,人知道大明不缺吃穿,但凡是不愁吃穿,必定兵马精良,一下子,这些人就老实了许多。

而工部的人也开始往翰林院跑了,户部送来了去年翰林院要的防止蠹虫蛀书的东.....

第294章 成华六年的春天

三月甲申,免湖广、山东被灾税粮。

宪宗皇帝如今粮食充足,人也大方了起来,免税粮免的很频繁,他越是如此,外族的人越是不敢得瑟,因为能减免赋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盛。

不强盛,也不能不需要赋税啊!

同样的三月,还有清明节。

明朝在清明重阳都有假期,休了一日,祭祖。

此次祭祖,吴有为让吴琼担任了主祭,让他慢慢的接手吴氏一 一族。

三月同时也是开春的时候了,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一年,大明的辣椒、玉米、番薯、土豆等等,种子充足,遍地开花;三季稻也正式被南方的沿海地区接受,双季稻成了南方水稻的不二选种。

壬寅,诏延绥屯田。

殊永为平虏将军,充总兵官,太监傅恭、顾恒监军,王越参赞军务,备阿罗出于延绥。

河套,是大明俊臣心里的一块旧伤疤。

四月,天气正式转暖。

吴有为嫁了最后两位妹妹,分别嫁给了小李秀才和小张秀才,这俩人如今是陶文书院正式的教书先生了。

虽然只是教导小班的先生。

而陶文书院有长大了的孩子,学校毕业后,不能考科举,但是可以进入德川任职,记账算账,自己培养起来的算账先生,当然要比别人放心。

初夏的气候是干燥的,也是干爽的,春风拂面,杨柳依依,翰林院开始清理第一座藏书楼了。

这一日,吴有为是带着吴琼以及陶文书院的小张秀才、小李秀才去的,这两位现在是他妹夫了,三个名额,也就他们俩和吴琼能用上,小明德太小了,带来也做不了什么白白浪费一个名额。

翰林们也都带了三个人,基本上没有人不带满名额的,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自己的儿子!

没儿子的带孙子来的占了百分之十。

剩下百分之五带了侄子或者侄孙的。

仅有百分之五是带着自己学生来的。

像吴有为这样的,带着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别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身为三甲之一,张升带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张元锡,以及两个陶文书院今年已经考中秀才的学生。

今年不是会试之年,所以二月开始便考童生试了。

陶文书院有两个人考过了童生试,他们都是出身清白的农家子弟,跟着张升来长见识的,张升至今依然挂着陶文书院客座山长的名头,当然,杨一清和吴有为、张伦,都是客座山长。

这些不是状元就是榜眼探花的人,使得陶文书院在短时间内就在书院界闯出了名头,虽然还很小,但是已经有不少人家将孩子送到陶文书院上学了。

只是这些孩子吴有为都是要看情况收的,入学之前还要考试,这里是免学费的地方,甚至有孩子读书好,还有奖学金可拿。

不过也有不同情况的,例如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一个人来陶文书院上学的,总的有伺候的下人吧?书童你得备一个吧?

这些人住哪儿?吃什么?要怎么伺候自家的孩子好好学习?

而且吴家村的房子都不卖,土地都是吴有为的,他不点头谁敢在这里盖房子买地?

怎么办呢?

交费。

吴家村不让外人进入,陶文书院也不许谁谁谁带七八个书童来摆谱,只能雇佣书院里的人照顾孩子。

但是只负责冬天有个热水洗脸,吃饭的时候可以选菜,衣服有人给清洗,别的... 还得自求多福。

吴有为订了个很高的缴费标准,你想让人伺候,那你就缴纳高昂的费用,享受你的求学生涯。

这样一来,学院的开销也有了。

京中不缺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孩子,这些人真的很舍得花钱,也怕孩子吃苦,还缴纳了巨额的服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