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向心力(270)+番外

作者: 顾星玥 阅读记录

后面的故事便和远云没太大关系了。魏语潇在言信招生开放日那天跟家人一起坐车来到位于辰星路178号的欧式校园,时隔三年再次踏入这所漂亮学校让她心中复杂情绪汹涌澎湃。负责招生咨询的老师看了看她的志愿表劝道:

“同学,梦泽中考一直是估分填报志愿,你确定除了言信谁都不填吗?要是言信差一点点没录到就只能去一级二等或者抢见分征集了,那样的话你会特别特别吃亏……”

魏语潇没接受这位老师好心的建议。她早在列出最后四十天居家自学计划表那天就下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必胜决心,这时候志愿表上只有孤零零一条“第一志愿:梦泽市言信中学”。

伸手将那张打印出来的A4纸重新拿在手里,魏语潇冲老师露出一抹无比笃定的淡笑:

“老师,不用了。我从始至终都只想上言信高中本部,也相信自己一定能上言信高中本部。”

见这位从公立学校来的少女如此坚持,那位老师便也没说什么。那天离开前言信中学的高中生刚下课,一群又一群身穿漂亮校服的少年笑闹着从教学楼奔向超市。看着一抹抹藏青色的身影从面前掠过,魏语潇眼底充满向往。

言信中学的校区位于辰星路,那枚精致淡蓝色的云纹校徽上也有两颗小小的五角星。那璀璨闪耀的明星是言信中学的标志,也是过去三年牵着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她这次会抓住这颗星星的,她会让这颗星星成为她在今后人生旅程中的永恒归宿。

中考成绩正式公布那天,终于卡进系统的魏语潇忍不住喜极而泣。查分界面上写着她先前从未想过的高分“572”,而那年言信中学公费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正是572。

魏语潇做到了,星星成功落到了她手里。少女精彩人生的下一站,是梦泽市言信中学。

第143章 年级组长

“录取结果出来后,学校把我叫回报告厅给下届初三分享经验,之前那个说我考不上高中的校长对我笑脸相待。他一遍遍跟台下同学炫耀我考上了言信,考上了当年全市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两所学校之一。”

即使已经身处高三,说起当年荣光时魏语潇面上仍旧会带上淡淡的自豪。这时候时间快上晚自习,前排座位一群人却都忽视吵嚷异动专心听她说故事。施淮雨面上难掩惊艳,袁轩和徐星星闻言深受感动。魏语潇于是最后朝这群同学的方向露出一个志得意满的笑:

“决定放弃作业回家的时候,我离中考只剩下最后四十多天。这四十多天里我每天提高不止一分,所以五十多天其实并不短。只要愿意,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创造奇迹。”

“但是魏姐,你是在言信都能名列前茅的大学霸啊……像我这样最多只能考个中上名次的普通学生跟你这样的天才压根没法比,你能做到的事我们不一定做做得到……”

“谁跟你说的我是天才?”

听齐绩再次说出丧气的话,魏语潇透过无框眼镜镜片朝他直直望了过去。周围几人听到这话也眸光微动,再次将视线整齐划一地投向魏语潇:

“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天才——要是真一直靠天赋吃饭,当年小升初我就不会从言信落榜。中考时候我只是一心想着上岸多努力了点,进了高中习惯使然一直在拼就也没掉下去。你们可能会觉得我比较擅长化学,但这从来不是因为我从谁那遗传过化学天赋。我只是比较喜欢这门学科,认真学起来时不会觉得痛苦,所以愿意多学一点而已。”

施淮雨对这段话很有共鸣。华国十四亿人口里当然不缺面对一切挑战都游刃有余的耀眼天才,可更多获得成功的人不过是心怀热爱又愿意努力的普通人。他们能靠对某件事持之以恒的热爱在黑夜里坚持前行,也能考日复一日不言败的埋头拼搏斩断荆棘站上属于自己的高地。

人生是奋斗者的游戏,十八岁时的高考更是逆天改命的最好契机。无论天才与否,只要肯在这场最公平的竞争里努力,就一定能够拥抱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看施淮雨、袁轩和江沅面上纷纷浮现了然笑意,魏语潇也忍不住扬起唇角。两三年的并肩作战早就让他们培养出独特的默契,只属于理九班尖子的情谊也给了他们互相打气的资本。见齐绩似乎还愣怔着没反应过来,周围几个少男少女你一句我一句地唱和道:

“对啊对啊!齐绩,一模成绩不能决定最后高考,千万不要放弃呀!”

“嗯嗯!反正段凝都已经走了,有那么厉害的新数学老师在你肯定能回到之前最好的水平的。”

“是呀是呀!齐绩,你知道作为插班生我对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吗?”

听徐星星忽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齐绩转身朝向后桌呆愣愣地摇摇头。少女面上绽出一个阳光的笑,朝齐绩描绘起高二理(9)班刚成立时的场景:

“当年高二黄金周,你在跳远场上意气风发地跟其他班比赛。就连文三班那个专门练过的体育生都不是你对手,你轻轻一跳就给我们班拿了金牌!齐绩,那时候我们都觉得你简直帅爆了!”

这是徐星星对为班争光的同学最纯粹的赞美,一旁袁轩非但没介意,反倒跟着身边少女附和起来:

“没错。齐绩,你跳远那么厉害,用跳楼这种方式这个伤害自己实在是太可惜了。那么漂亮的起跳姿势应该出现在田径场上,而不是在行远五楼这么危险的地方。重新振作起来好吗?我知道你高三运动会没报项目,但等后面上了大学,我们还想聚在一起再好好看你跳一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