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向心力(29)+番外

作者: 顾星玥 阅读记录

“是啊,当年的远云可是所名号响当当的好学校。”

李俊荣笑着说完一句,表情却又很快恢复了落寞。他双目无聚焦地看着前方,问道:

“但它并没有辉煌太长时间。小张啊,我问你。现在说到‘津渡区的学校’,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言信。”张峋宇照常回答。

“答对了。”李俊荣唇角一勾,笑容似乎有点苦涩。

“两千年前,言信的初高中本部还一起待在龙华区的蓝花楹大道。但就在零七年的夏天,言信内部开了一番会,把高中部全部搬到了津渡区的辰星路。

“那时的远云势头依旧很好,可言信同样处于巅峰。现在的神风一骑绝尘,那个年代所有人认的却是‘神风言信双第一’。言信对上远云那可是断层领先,区教育局很快把重点转向言信,家长也都开始追逐‘双第一’,渐渐不再讨论远云了。

“远云的生源于是一年不如一年,连带着教师待遇也慢慢下跌。很多老师于是选择了跳槽。一边是竞争压力,一边是教师流失,久而久之,远云就再也厉害不起来了。”

一支烟在对话中燃到尽头,李俊荣将烟头扔进垃圾桶,继续补充道:

“当然,我们也不怪言信。毕竟言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校,有它在对整个津渡都好。言信搬来后津渡区的教学质量大幅飞升,那是只有远云那会从未有过的成就。

“我们也知道,远云没落并不完全是因为言信。当时的远云有很多问题,最后在言信面前一落千丈我们都认。但服输归服输,曾经那么好的学校步步下滑,我们看了也都觉得难受。”

人们从来不会在乎第二名,更何况远云跌入谷底后连第二名都没保住。

“李老师,您不是神风的吗?”听到这里,张峋宇疑惑问道。

“我从小学起就是言信系的学生,后面考去师范,去远云教了好几年书。我在远云教了十多年学生,一直到远云实在撑不下去,才跳槽去了神风。

“其实当时言信神风都给我发了消息。我也想过要不要选言信留在津渡,也能再看看搬迁后的母校是什么样。

“但那时的我已经不像年轻时候一样能想去哪里去哪里,成年人要考虑的实在太多了。当时的神风已经隐约有了一家独大的势头,加上它工资开的比言信高,我就选了神风。

“当然,现在看来,神风确实是我最好的选择。但在现在这种时候,再想到远云,想到言信,还是会觉得有点遗憾。”

听到这番话,张峋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联想到自己在鸿都沪江狼狈退场被迫回省的经历,颇为认同地点点头。

“但说了这么多,苦难都是我们的。我们是成年人,成年人可能会有很多无奈。但他们不一样。这些学生还年轻,他们还有很多种可能,我不希望他们被现实磨平棱角。”

讲到这里,李俊荣又话锋一转:

“但有时候,我们却得为了一些事亲自去磨他们身上的刺。”

听出李俊荣情绪不好,张峋宇想了想,在潇潇雨声中开口道:

“李老师,我跟那群学生处过很久,自认还是比较了解他们。

“他们身上确实有无数可能,面临的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前途与未来。

“这样离谱的挑衅和困难不多见,但他们年轻的冲劲和意志力更宝贵。

“不管怎样我都相信,他们不会认输的。”

第18章 集训结束

王阵宇和李河被迫退出后,留在集训营的就只剩施淮雨和孟景桥两人。

他们于是成了彼此唯一的搭子,上课时比邻而坐,下课后一起吃饭聊天。

两个人的关系在最后两日的朝夕相处中越变越好,已经成了彼此非常重要的“朋友”之一。

集训结束那天没有晚自习,吕振国宣布下课后,一群学生就欢天喜地地跑出了一中校门。

那天的天依旧有些阴,施淮雨和孟景桥并肩站在校门口等家里的车。施淮雨刚给妈妈打完一个电话,便听到身后有人叫了自己的名字。

“黄诚?”

施淮雨好奇地回过头,见黄诚握着手机朝他们走来:

“终于找到你了。孟同学也在啊,那我们商量个事吧?”

“什么事?”施淮雨问。

“我跟廖神他们想拉个群,回头一起学竞赛。你们要不要来?”

孟景桥并不排斥和水平类似的人一起学习:“嗯,我可以。”

施淮雨一直是个很随和的性子,因此也很快点了头。

两人扫码加入群聊。他们进去时里面已经有好几个熟人,比如徐婷和郭旭。

“你们群名很有意思啊。”孟景桥挑挑眉评价道。

“啊,孟同学你的名字也很有意思。”黄诚笑答。

又客套几句后黄诚挥挥手和他们告别。施淮雨想了想,最终给“新一届省队(胚胎版)”点了置顶,与“言信恐/怖/分/子”和“高一十四班”一起挂在微信界面最上面。

一同站了一久,孟景桥看着眼前空旷的马路问道:

“同桌,你后面假期打算干嘛?”

施淮雨想了想,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想干的事。于是他道:

“就在家做做作业然后学学竞赛吧。你呢?”

“可能会去找亲戚,我有个阿姨开了家书店。其他时间估计也就是备赛,我老师希望我今年拿省一。”

“你肯定可以的,明年省队就靠你了。加油啊!”

……

聊着聊着,施淮雨家的黑色小轿车就到了他们跟前。坐在驾驶位上的苏娴摇下车窗,声音不大不小地叫了施淮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