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娱乐圈同人)[美娱]成名之路(312)+番外

作者: 韵浅羽 阅读记录

只能说还好现在是21世纪,倘若现在是20世纪,《狂热之人》的文本中剖析凶手行为并将其“合理化”的行为,恐怕会被人辱骂在帮恶魔说话。

但即便如此,在五月份戛纳公布首映片单时,《狂热之人》还是被有心人抓住骂了起来。

“把真实的杀人犯作为主角改编成电影是想要怎么样?这人至今甚至还在用我们的税在监狱吃好喝好,电影上映岂不是会有很多人写信表达崇拜?”

“好莱坞应该考虑受害者家属们的心情!这种无量的圈钱行为应该被抵制!”

“真不敢相信作为受害者之一的黑兹尔考特会参与制作甚至参演,太让我失望了。”

“斯蒂芬金江郎才尽?这种烂钱也恰?”

“受害人尸骨未寒,他们这群人却已经开始拍成以罪犯为主角的电影让观众共情他?我没见过这么荒谬的事情!”

“抵制恶性事件娱乐化!”

这些人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罪犯崇拜在美国并不是新鲜事。特别是当这位罪犯有着黑暗的过去,容貌不丑,就很容易得到一些并不成熟的人的爱意。来自天南地北的崇拜者们会给这些罪犯写信,甚至是情书,更有真实例子有崇拜者通过书信和罪犯私定终身,最后走入婚姻的殿堂。

这无疑是对受害者们的亵渎。

但这些人并没有看到《狂热之人》的全貌,不是吗?

他们如何就能断定,这电影会美化那位罪犯,让人对他产生同情?

拜托!那可是斯蒂芬金!他当然知道什么是创作的度!

实际上,在《狂热之人》中,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让人去共情罪犯迪伦。即便是有博金斯那帅气纤细的皮囊,也仍旧让人无法理解他的动机。

是的,创作小说人物时需要设定一个好动机,但并不代表要将其合理化,否则那就会变成弗洛伊德的剖析巨作。

斯蒂芬金用他优秀的笔触,塑造了一个让人忍不住蹙眉的,无比恶心的,莫名其妙的罪犯。

他的狂热,是无理由的,病态的。而本阿弗莱克在拍摄电影时用镜头语言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且警探保罗作为对照人,他的狂热才被赋予了原因。

这是个几乎让人挑不出错的剧本,当然,如果硬要挑电影的错,那可能是博金斯太帅了。

一直到《禁闭岛》黑兹尔的戏份杀青,黑兹尔都没有想到戛纳红毯她们能用什么象征物。

但是网络上这些声讨制作人,并希望更多人关注受害者在遭遇这些言论,倒是给了黑兹尔灵感。

她决定给这些受害人家属设立一个捐款通道,并表示会将票房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捐给受害者家属。

而戛纳红毯的象征物,黑兹尔决定用摩斯电码写出网站的名字,将其转换成钉珠或者水钻等并不明显但稍微仔细一些就能看见的标记,粘贴或缝制在各自的服装上。

这样就能在尽量不破坏衣服的设计的情况下,又传达信息。

五月下旬,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人齐聚法国戛纳,无数各种不同语言的影片参与放映,并试图在电影节中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荣耀。

《狂热之人》作为今年的大热门,是集体八个人一起走的。还在候场走红毯的时候,摄像机就已经对准了这里好几次。

“《狂热之人》剧组将在今天的戛纳首映,剧组八个人全都来了……我们都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十年前加利福尼亚那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其中黑兹尔考特和玛克辛明克斯就是这个时间的相关人士……这次电影,两位主演都是新人,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给好莱坞添置一些新鲜血液……”

“这是黑兹尔考特第一次出席戛纳红毯,作为威尼斯影后,不知道她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凭借其他作品得到戛纳的最佳女演员奖项。”

“哇哦!看这《狂热之人》这么多人的大阵仗,似乎是在告诉大家这次的金棕榈非他们莫属了?本阿弗莱克虽然导演经验丰富,但他的作品总是太‘美国’了,而美国那套在我们法国可不一定管用。”

“每个人的衣服上都有点状反光——就连男士西服上都有黑色的钉珠,那是什么?”

“《狂热之人》剧组准备走上红毯!黑兹尔考特看向了镜头!她抬手指了指自己裙子的蓝色水钻……那是有某种含义吗?”

“好的,我们刚刚捕捉下了钉珠的完整图样,似乎是一串摩斯电码……我们进行了破译,是一个网站!——噢天啊,是一个募捐和电影声明网站!表示《狂热之人》的部分收入和这个网站的募捐成果会用于维持受害者家属生活质量,会为受害者家属负担心理治疗的费用……”

红毯上,闪光灯闪烁的频率极高,照亮了大家的面庞,也照亮了他们胸前的会反光的材质。走红毯的人里有三个都是女性,并为了贴合电影的符号色彩,均绘制了蓝色的眼影。

珍娜奥尔特加的黑色皮肤搭配上蓝色的彩妆十分惊艳,她精致的面容站在两位两位前辈身旁也并不会被掩

盖未来巨星的光芒,只是因为身高而在气势上小了一些。

而玛克辛,蓝色的眼影几乎就是她的标志,是她的统治领域,她还画了红色的眼线,在眼角贴了亮片,卷曲浓密的头发披在肩头,衬得她明艳无比。

黑兹尔相比另外两人,蓝色眼影的铺色要小一些,而是加重了蓝色的眼线,微微上挑,契合她较高的颧骨。

相比较女士们,男士们的造型是一个比一个的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