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同人)[美娱]成名之路(315)+番外
“嗯哼。”黑兹尔点头,“期待你们的新剧。”
所以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你们俩年纪也相仿,年轻人,有共同话题,对吧?多认识认识!”杜博瓦脸上是谄媚的笑,红着脖子站在黑兹尔和雷吉的面前,身子微微前倾,好似是看着一对匹配的物件。
谢谢,如果你不来,还真挺想认识认识的。
你这一来,黑兹尔想认识的心都凉了一半,只想离开。
黑兹尔在此时看向雷吉,雷吉有些尴尬,表情僵硬,非常的不自然。杜博瓦想必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厚脸皮了,刚刚雷吉离开恐怕也是因为杜博瓦想要把他介绍给压根不熟的人。
“抱歉——”黑兹尔思虑过后,故意询问,“你们新剧叫什么?”
“《布里奇顿》”杜博瓦说,“流行音乐古典化做配乐,《傲慢与偏见》式的剧情和背景,但更加现代轻松,没有女孩会不喜欢这种。我们认为会大爆,不——是绝对会大爆。”
确实挺爆的。
至少在上辈子,就黑兹尔这种很少看这个类型的电视剧的人,都忍不住好奇去看了一眼。评价是:剧情简单,流水线作品,受众鲜明且在保留质感的同时兼具多元化。
不用动脑子的下饭剧。
“你会看吗?”杜博瓦睁大眼睛,“如果你看,我们可以给你钱做宣传费……黑兹尔考特也会看的女性向爱情电视剧!这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热度。”
听到这,黑兹尔的脑子里闪过一个不太道德的想法。
但很快就被她按回去了。
防止这个不道德的想法继续冒出,黑兹尔决定结束这场对话:“等我有兴致的时候吧!抱歉,我得走了。”
“当然,当然!”杜博瓦掏出名片递给她,“虽然我之前就给过你我的名片,但是这次我换了新纸张新样式……你去忙吧!如果你看了剧,一定要给我打电话!”
黑兹尔接过名片,纸张克重足,纹理纸,文字甚至做了额外的压烫工艺。
刹那间,黑兹尔只觉得这种名片攀比一瞬间就把她打入了《美国精神病人》这部电影的世界。
草。
对啊!
这个世界这个电影还没被制作出来!
看来今天遇到这个杜博瓦还是能有点收获的。
而好巧不巧,《美国精神病人》的导演兼编剧玛丽哈伦此时正在网飞中制作犯罪惊悚剧集。
“实际上,有件事我得拜托你。”黑兹尔对杜博瓦说,“你作为网飞的现在最爆剧的制作人,你认识其他项目的导演吗?玛丽哈伦你认识吗?”
结果,一听到玛丽哈伦的名字,杜博瓦一下就像是吃了苍蝇一样难受,他露出一个别扭的表情,说:“呃,方便问问你找她的原因吗?”
“你一定得知道吗?”黑兹尔笑眯眯问他。
“……”杜博瓦不情不愿的掏出手机,翻出了玛丽的电话号码。翻出来后大概是意识到自己能借此要到黑兹尔的电话,肌
肉放松了一些,语气也轻松了,“我把号码发你?”
黑兹尔这才拨通了那张名片上的电话号码。
一周后,黑兹尔顺利和玛丽哈伦见上了面。当黑兹尔把《美国精神病人》的小说放在餐桌上时,玛丽愣住了。
“我从未想过你会对这部小说感兴趣……”玛丽金棕色的超短发露出耳朵,瞪大眼睛抚摸书的封面,“我读过这部小说,但我从未想过把它拍成电影。这部小说的争议也太大了,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罪恶、难以阅读、厌女……”
“但是你并不这么觉得。”黑兹尔说。
玛丽深吸一口气:“是的……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是经典的自由人道主义观点,主角的极端行为并不代表作者认同,恰恰相反是在表达主角行为的邪恶和极端。如果拍成电影,我不敢想象会有多少争议。”
这部小说从出版开始就保守争议。
无数人讨伐作者,辱骂他在小说中让男主角贝特曼虐杀妓-女的行为是罪恶的,说他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在宣扬这种行为,甚至有人说他本人恐怕就是一个极端的犯罪分子……在出版一个月,《美国精神病人》就曾经遭遇过一些极端人士的抵制,他们在书籍上泼洒油漆、动物的血,甚至是在书店里大声抵制,要求书店下架。这在当时可谓是闹得满城风雨。
一直到现在,这本小说的作者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还在被社交媒体辱骂。
“我不怕争议。”黑兹尔说,“我看过你之前的作品,我认为你有能力能把这部电影做出来,并且墙石会给你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完全够用的资金支持,如果你改变了主意,或者是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联系我……而且就我所知,网飞能给创作者的自由十分有限,且压力很大,系列作品被砍的几率十分的高。”
网飞每季度砍掉的剧集非常的多,在他们统一的流水线标准下,作品需要达到一个数据红线才能获得续集,否则就算是这部作品再好,剧本再工整,最后一集挖了多大的坑,都有可能被网飞无情砍掉,并甩给观众一个“不续订”的声明。
其中最有名的,是布里特马灵的奇幻剧集《先见之明》,其剧集在全世界都拥有超多粉丝,在网飞宣布不再续订后,《先见之明》的粉丝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和线下举行仪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就连大卫芬奇这种咖位的导演,一旦剧集数据不好,网飞也是照砍不误,毫无商议的可能。
所以其实在业内,并非制作更大众化题材的创作者们对网飞的情感十分复杂,网飞钱多,爆款多,会员订阅量多,作品有火的可能性,但其背后就是这随时可能让铺设几年的项目死在半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