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子的逍遥旅程(236)
原来以前大姐夫好好的公务员不当,跟着前二姐夫去投资,还集资了一大笔钱,结果亏了,现在回来,怕那些人讨债,把婚都离了,资产也全部转给了大姐,现在的工资除了保证吃喝,都用来还债,还好大姐没有赶大姐夫出门,两人还“非法同居”着。
二姐之所以离婚,也是因为前二姐夫想去做生意,还以二姐为担保,向银行贷了五万块钱,却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了眼,在外面找小三,结果不仅全赔了,还把忽悠过去的大姐夫,一起拉下了水。
离婚时虽然协议上,债务是一人一半,可现在只有二姐一人在苦苦支撑,幸好二姐工作不错,又有三姐在银行转圜,每月工资还一半后,还能剩下不少,母女俩也勉强够用,就是不知道这种日子还要过多久。
所以几个姐姐都认为贷款太冒险,应该安安稳稳找个工作才是,可说归说,款已经贷了,能怎么办呢?
其实这些王浩都能理解,也明白几个姐姐的好意,所以他只是“嗯嗯”的先糊弄过去,等以后赚了钱,她们自然就会明白了。
第230章 九十年代-7
而剩下的两个姐夫倒是蛮理解的,毕竟男人的想法和女人不同,特别是三姐夫刘国纲,他是生意人,也是做建筑材料这一块的。
虽然很惊讶小舅子一下就拉扯起这么大的盘子,可“菱安建筑”实实在在照顾了他很多生意,也明白如今的小舅子,已经今非昔比,不止商场上,就连县政府都很重视,毕竟是本地产业,一定要全力支持。
刘国纲不止一次的跟王雁说:“你弟弟能开的起那么大的公司,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你别动不动就干涉,这样很惹人烦的。”
可王雁却反驳道:“他是我小弟,我们不管谁管,爸妈走了,我们几个做姐姐的,就得看好小弟,不能让他走歪路……”
一句话招来了一连串的回应,其实王雁就是管的太多,她不理解做生意,为什么亏钱也要做,一天到晚叨叨叨,烦的刘国纲都不怎么愿意待在家里。
可这也是小县城普遍老百姓的心理,总认为做生意不是正途,还是要有个安稳工作才是正经,现在见自家弟弟也走上“歧途”,自然是要关心的。
“贷款事件”不止惹来了王家几位姐姐,就连李家也知道了,说真的,李家三姐弟里,李媛算是嫁的最好的,一相亲就和王浩相中了,男方家里条件不错,唯一的缺憾就是男人本身不上进。
而她双胞胎姐姐李㐾则嫁给了同村的李文泊,李文泊还算争气,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当了老师,现在两口子也住在县里。
至于家中的独苗李实,娶了邻村的蔡荷花,和普遍农村妇女一样,有些小精明,但心地不坏,只是家里经济不宽裕,喜欢斤斤计较。
自从李媛嫁到城里后,通过王浩和张大龙的关系,拿下了菜市场的一个摊位,又租了一间房,老两口在村里种菜,他俩在城里卖菜,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
现在听到王浩借了这么大一笔钱,老两口坐不住了,不仅两人进了城,还把李媛和李㐾喊到租房来。
李家几人坐在不大的房子里,李母看着李媛道:“小媛啊,这可不是开玩笑啊,借了这么多钱,若是亏了,你们卖身都还不起呀~”
“是啊是啊,二姐夫可真是大胆,这些钱够我们吃几辈子了吧…”蔡荷花也在一旁起哄道。
李父则敲敲烟杆,皱着眉头说:“媛丫头,女婿到底咋想的?以前人虽然混,但对你还是不错的,我们也就不说什么,可现在却向银行借钱,那是国家的钱,有那么容易拿的吗?”
“不是拿,是借……”李媛笑着纠正道。
“对,是借,这借…不得给利息呀,你说说,万一将来有个好歹,那你岂不是要背上天价债务~”李父唬着脸继续道。
“是啊,媛媛…”李㐾开口了,“你们想清楚了吗?王浩真的贷了那么多钱?”
“呵呵~”李媛心里其实挺感动的,这些人的话虽然不好听,但言语的关切之意很明显,她笑眯眯的说道:“放心,爸妈,我们有分寸的…”
这短短一句话,当然不能安抚众人,但说的再多也已成事实,改变不了了,李家人也只能念叨几句作罢。
经过两家人的“围剿”,李媛她们的日子才慢慢平静下来,其实王浩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买地,菱县离市区并不远,交通也方便,以后必定是一个繁华的县城,现在地皮囤着,少量拿来开发,等更多商家进驻后,价值起码翻好几倍。
他还和政府合作,设计了一个商业街,他一个人的资金肯定不够,所以便把“九福珠宝”那个少东家周玉成拉了过来,这可是个大财主,百年老店的底蕴,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菱县,让王浩的计划进行的十分顺利。
由于王浩的牵线,“菱安建筑”的工程根本做不完,只能往外扩张,不到半年时间,便成了菱县的明星企业,是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
王浩也拾起了一些老传统,以前爸妈在世时,几姐弟每周末都要在家里聚餐,后来两老走了,是一年难得聚一次,现在不说一周一次,至少一月聚一次,让下一代小辈,也熟悉熟悉。
而且,要让他们逐渐接受王浩两人的改变,家里的布置也换了,做了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面摆满了书,各个方面的都有,让两人的动作也有了出处,王家也渐渐以王浩为主心骨了。
等两小的升上高中,王浩的“菱安集团”已经初具规模,两人也不准备再扩张,进入了养老模式,赚了钱就投资一些小项目,不再亲力亲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