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徒,放开为师后颈!(99)
一番哭诉令人哑然,连封璘也不免吞声道:“皇兄圣体未安,又受了惊吓,须得妥善安置,还请夫人随皇兄一起移驾他处。”
白佛儿冷冷地道:“天子受惊是谁的过错,禁中宿卫向来由王爷统率,今夜出了事,您一语便想带过了吗?”
封璘听出了她的言外之意,眉间用力一折:“夫人这是何意?”
大火方熄,不忙追究原委,反而急于问责,明眼人皆能看出个中蹊跷。然自封璘受理胡静斋通敌一案以来,他与内阁本就不谐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到了这一刻,从前标榜洞烛其奸的社稷重臣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沉默。
在这咄咄逼人与无声默许的双重欺势下,气氛跌到了冰点。封璘伫立在深宫墙影里,如陷身不由己的沟壑,他从松江逆诗案后挣扎数年,才发现原来自己从未逃离过。
隆康帝清了清喉咙,抬手示意白佛儿噤声,对着封璘道:“朕的寝殿烧成样,宿卫难辞其咎。朕也知道兖王近来为胡首辅的案子劳心,军中事宜,该放,也便放一放罢。”
第58章
圣人口中的“放一放”,便是褫夺了封璘对宫中宿卫的节制权。
禁中五百甲士,专司宫城卫戍,尽管算不上一支强势的武装,却是近在圣人肘腋的力量。失了宿卫的统辖权,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兖王在圣人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很难不作猜想。
天子平居燕处之所被烧,这事必得彻查到底。而封璘因着宿卫受到牵连,锦衣卫再插手显然不太合适,于是调查的职责就落在了宫内大监黄德庸的头上。
“启禀陛下,起火的缘由业已查明,原是门外守夜的小黄门不慎打翻香炉,引燃帷帐,这才酿成了祸端。许是昨儿雨太大的缘故,呼救声没能传出去,导致禁卫救援迟缓,惊扰了圣驾,他自个儿也被烧死在值房内。”
隆康帝经历了一夜休整,精神尚未完全恢复,声线也比以往更显得低沉,“尸身如何处置?”
黄德庸稍作静默:“……人死过消,已经拉出宫去掩埋了。”
隆康帝微一颔首,忽又敛容道:“下人不谨慎倒也罢了,但凡宿卫警醒着些,又何至于闹到这步田地。依朕看,此事当引以为戒,择朝中能臣一二,整顿宿卫,方杜后患。”
黄德庸垂首不答,眼底疑色却像林雾般蔓延开。
“宫城郭野,外不靖则内不宁。”隆康帝扭头饮茶,借着机会瞧了眼屏风后的幢幢人影,说:“这事宜早不宜迟,不如就交由锦衣卫来做。现成的高手带上一带,兴许能见起色也未可知。”
黄德庸小声提醒:“陛下两个时辰前才免了王爷的统兵权……”
隆康帝拨着茶沫,漫不经心地说:“除了他,锦衣卫中就没有别人了吗?”
这个“别人”让黄德庸眉心有了一瞬间的抖动,他把头埋得更低:“还请圣人示下。”
黄德庸出来时,日头升得正高,疾风骤雨成了昨夜事,一应痕迹似乎都已被冲刷干净。
封璘还候在值房等消息,脸上是浓茶也掩饰不了的疲惫。听完新出炉的旨意,他没有多少诧色,镇静地敛袖起身,望着黄德庸:“你有话要对本王说。”
前后无人,黄德庸“扑通”地一跪,哭音陡起:“圣驾恐已生不虞,朝中局势难测,老奴万望王爷力挽狂澜于将倾!”
宫墙边有白鸽掠过,在封璘头顶盘旋着抛下一串哨音。他仰起首,见那雪白团影中一点鲜红的鸽喙,在日光照拂下耀动着玛瑙般的光泽。
“老奴去查看过那具小黄门的尸体,口鼻处皆无烟尘留下的痕迹,四肢也未见挣扎。倘若人被火烧死,尸体不会是这副模样,倒更像死后才被焚尸灭迹。天子枕畔发生命案,却无一丝风声透出,这原本就不甚合理。老奴留了个心眼,着仵作验身之后发现,尸体去势的手法不是内廷常见,摆明是有人仓促为之。除了这些个疑点外,老奴……老奴还在尸体上找到了这个。”
珠串已断,边缘除了火烧留下的焦黑,还残着几点比玛瑙本身颜色更深的暗渍。封璘抬指用力擦拭,指腹蹭上了些许绯色,淡淡的,像血,触目锥心。
他有些仓促地移开视线,追着哨音跌进杳无一物的云堆,眼眶忽然胀得发酸。
君心一夜骤变,谁也不知道昨夜寝殿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不敢凭空揣度。然而黄德庸是自幼伴驾的近臣,对隆康帝的身体发肤皆都了如指掌。若是他从圣人的举止投足间,抑或那具烧焦的尸体上发现了端倪,封璘甚至都找不到理由反驳他。
何况,还有玛瑙珠串在。
宛如血脉般的珠串,将他与那人以某种隐秘的方式紧紧相连。即便封璘从未承认,这些年他始终将珠串戴在身上,可是现下,血脉的另一头却断在了他的掌心。
封璘猛地攥紧拳头,珠串上最后一点余温也从指缝间散尽。泪意犹如朝露未晞,在滚过眼睫的一刹那被炎炎目光蒸干,他看见了立在宫檐下的杨大智。
“末将参见王爷。”杨大智躬身行礼,眉间的谦卑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封璘留意到他自称“末将”,以及滚金袖口绣着的飞鱼图样,遂负过手淡声问:“什么时候的事?”
“晨起宫门下钥,陛下便颁出旨意,晋末将为锦衣卫指挥使,督办宿卫整顿一事,即日上任。”
封璘摇头道:“本王问的不是这个。”他顿了顿,“黄芪的案子从头到尾都是你在审理,是你胁迫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