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扮男装我拿到登基剧本(科举)(100)

作者: 半个水瓶 阅读记录

丢了面子的阁老可不就开始折腾起来,翰林院中看曲瞻不爽的人也多的是。

不少人都认为他是凭借家世才能够高中探花,陛下亲口的一句‘一门三进士,祖孙双探花’不仅成全了曲家的名声也同样成了阴险小人诟病的缘由。

但好在曲瞻可是货真价实的探花郎。

探花一词最开始来源于新科进士的‘杏花宴’,会要求最年轻英俊的两名进士遍游全园采摘名花。这就是使得探花郎一开始就和美貌联系在一起。

曲瞻之貌契合探花郎中的隐藏的含义,因此得了不少益处。

贺云昭直到那时才意识到一件事,美貌之于人竟然有如此重要。

对男子,尤其是当官的男子,一副好相貌的加成可比女子多多了。

女子若是太过貌美,还容易被人暗戳戳说些不干净的话,但男子无论容色多盛都自有好处。

曲瞻相貌风流雅致,眉眼压低时有几分狐狸眼,但他看起来可不是话本子想的那种妩媚狐狸精,而是作为捕食者的狐狸。

这样一副相貌让他在御前十分受到陛下喜爱,再加上他是世家子弟出身,琴棋书画各种玩乐东西样样都会。

你谈诗词歌赋他懂得不能再懂,你讲宴会玩乐,他说的头头是道。

自此之后曲瞻甚至越过了前两位状元和榜眼,他在陛下面前是说的上话的人。

年初贺云昭大姐生产的时候,曲瞻消息灵通听说了大理寺少卿宁宿家中添丁,一听便反应过来这不是云昭的姐姐嘛。

曲瞻在御前也不知是说了什么话得到陛下赞许,赏给他一盒子半掌大的太湖白虾。

他一个没留,一盒子都送去了宁家给贺锦书补身体去了。

贺云昭是过了好几日才得这件事,宁家更是惊的全家都坐一起商量事。

儿媳妇的弟弟的朋友送来一盒子珍贵的太湖白虾,这事在嘴上抿一抿都能品出贺锦书在贺家人心里的地位,在贺云昭心里的地位。

贺云昭绞尽脑汁,她趁着曲瞻的母亲生辰之时送了两副手镯过去,一金一玉,造型雅致贵气。

曲母也是第一次收到来自儿子朋友的礼物,喜的她不知如何是好,还特意做了副藤镯带在中间防止磕碰坏了。

要知道权贵人家的贵妇人两手是叠带镯子的,中间不会用藤镯来防止磕碰,听的就是金玉碰撞的脆响。

人前人后,曲母笑的眼睛都看不见,必须要提一句,这是曲瞻的朋友贺家三郎送她的生辰礼。

你问哪个贺家三郎,哎呦!就是贺云昭啊!人称‘梦郎’‘明月郎’的那个贺云昭啊!

两家至此倒是十分频繁的走动起来,毕竟贺云昭与曲瞻如此交好,两家人自然也会走的更近些。

贺云昭通过曲瞻也是了解了不少朝堂第一手的消息。

曲瞻此时沉思片刻,便道:“云昭,此次乡试你若是能够得中解元,不妨外出避避风头。”

贺云昭一蹙眉,“可是出了什么事?”

曲瞻眼神有些犹豫,他道:“安王最喜青年才俊,据说拉拢了不少年轻的俊杰,我有些忧心。”

安王?

贺云昭一顿。

陛下无子,之前有意诏宗室子入宫,被选出来的两人就是安王与庆王。

但无奈于吵的人太多,陛下竟也开始犹豫起来,若是诏两位小王爷入宫,那不是推着他们二人去争,夺嫡之争正在眼前。

可若只选一个人,那更不好,那便是直接定下了下一任皇帝,虽然陛下无子,但他心中还是不太甘心的。

再加上内阁争吵不休,此事竟然一时间耽搁下来。

第39章

贺云昭对这两位王爷都有所耳闻, 别说她这般的文人,就连街面上开门迎客的酒家中的小二对这两位王爷都能说上几句。

皇城根儿底下的百姓才是什么都敢说的,他们是听惯了这样的事的。

就连巷子口每日送炭的老头, 同人吃酒时都要说上一句‘我那兄弟刘二往王府送炭送的可是最好的炭。’

安王的名声极好, 温文尔雅学问出色, 对待文人十分尊敬推崇。

他平日里最爱诗诗词歌赋, 言语之间对粗鄙的武将多有不喜。

恰好,大晋文官地位高, 在谁能够上位这件事上, 文官是最说的上话的。

加之文人是掌握舆论力量的那部分人, 所以安王显得声势浩大。

庆王就完全不同, 为人急躁粗鲁, 他性情不好, 甚至还有些蠢笨的传闻,对那四书五经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啊!

两人年纪都不大,都是十五六岁,几乎是宗室里与皇帝血缘亲近的子弟中唯二比较出挑的。

要说庆王本人名声和安王差了这么多,那他是怎么做到和安王并驾齐驱的。

原因只有一个,庆王他父王死了, 安王他父王还活着呢。

这可是个安王拍马也赶不上的大大优势。

两人都是皇帝的侄子, 他们的祖父都是先帝的兄弟们。

当初老安王虽没与先帝作对,但是他是站了别人的,先帝登基后一直被圈禁在府内,并不允任何人将他放出来,

而老庆王则是被人所连累,当年势力最大的太宗皇帝长子在察觉到先帝的威胁后立即下手心陷害。

先帝当然也不是软柿子,反手就栽赃到老庆王头上, 老庆王直接被押送回京,路上就莫名其妙就死了。

因为老庆王的死,太宗皇帝和诸皇子还撕了几个月,谁也掰扯不明白到底是谁下的手。

太宗皇帝说要彻查,太宗长子说绝不是他,先帝说他绝对是清白的。

案子过去几十年了都没人清楚其中真相,也是因为老庆王死了,爵位才到了上一任庆王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