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孕期夫君要和离?随你都随你!(116)

作者: 芙宝 阅读记录

瞧着魏国公夫人热切的眼神,连枝有点不自在,求助的看向束玉绾。

束玉绾道:“连枝,之前你送我的那枚玉佩,跟魏国公府走丢的二小姐的,一模一样。”

因为来之前,姬寺丞做过猜测,所以连枝这会儿,倒是有点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会是魏国公府的二小姐。

她有点怀疑道:“但也有可能,玉佩是别人放我身上的呀。”

魏国公夫人急忙道:“姑娘左腿处,是否有一块蝴蝶型的胎记?”

连枝诧异的看着魏夫人,有些无奈的道:“是。”

“那就是了,你是我的无忧,是我的无忧啊!”

罗夫人声音里带上了哭腔,到这会儿她实在忍不住了,她找到女儿了,找到了!

罗夫人上前,拉住连枝的手,想抱着她好好哭一场,又怕吓到了连枝,便这样期期艾艾的看着她。

“而且你看,咱们母女长的多像。你这眼睛和鼻子像我,脸型和嘴巴,十足的像国公爷。”

连枝看向束玉绾,束玉绾点头:“是挺像的。”

太子也道:“确实也有些像舅舅。”

虽然罗夫人极力要求让连枝跟她回魏国公府,但连枝还是坚持要回家。

罗夫人最后只得点头道:“也好,等我回去,跟国公爷和你哥哥姐姐说一声,他们知道了,也一定十分高兴!”

“到时候,我再去接你回家。”

虽然有些不忍,连枝还是打断道:“夫人,我,我就想在自己家,不想去魏国公府。”

罗夫人脸上的神色顿住,继而漫上悲伤,哭了起来:“是我的错,是我把你弄丢了,害你在外面吃了那么多年的苦。”

连枝手忙脚乱:“夫人,你别哭,我没吃苦,我爹娘和祖母待我很好。”

不知是不是母女连心,连枝也有些对罗夫人,也有些不同。

但最后,连枝还是回了姬家。

束玉绾和太子一起送走了又高兴又难过的罗夫人。

......

第111章 后宫无主

连枝回了家中,便把今天的事情,给姬父姬母说了一遍,姬寺丞和姬夫人听完,都沉默良久。

收养了连枝不久后,姬大人就中了进士,再之后姬夫人又怀上身孕,因此,他们一直觉得连枝是个小福星,待连枝很好,这么多年,早就当成亲生的了。

一下子要让连枝去做别人家的女儿,夫妻二人都有点伤感。

但那是魏国公府啊!魏国公家的嫡小姐,他们也不能挡着连枝的路。

姬母犹犹豫豫道:“既然找到了亲生父母,连枝,那...那你就回魏国公府吧。”

连枝听了不高兴道:“娘,你不要我了,我就在家中,不想去国公府,高门大户的,我有点害怕。”

听了连枝的话,姬夫人压抑不住脸上的笑意,不过还是道:“你个傻孩子,你现在到了说亲的年纪了,做了魏国公府的小姐,也能说一门好亲事。”

......

第二日。

陈士皋又来连枝家转悠,想找连枝的麻烦。

便看见魏国公府的马车,往连枝家去了。

罗夫人和魏无双一起,下了马车,进了连枝家中。

陈士皋瞧着奇怪极了,魏国公府是什么门第,这魏无双更是自视甚高,怎么会往连枝家中跑?

陈士皋一直在外面守着,等了快一个时辰,魏国公母女还没出来,小厮都开始着急了:“公子,看来今日,连枝小姐是不会出来了,要不咱们明日再来?”

“再等等。”

陈士皋有些担心,道:“这个连枝,虎的很,不会是得罪魏无双那个女人了吧?”

“魏家可不好惹!”

小厮道:“那不是正好,有人帮您出气了!”

陈士皋生气道:“你懂什么!”

小厮不敢吭声了。

终于,等到魏国公夫人和魏无双从连枝家中出来,只是连枝也出来了,魏国公夫人还拉着连枝的手,十分亲密的样子,一起上了国公府马车,走了。

陈士皋傻了眼。

跟在马车后面转了半天,马车跑没影了,才回了家,到家然后吩咐小厮道:“去打听打听,怎么回事。”

“得嘞,奴才这就去。”

罗夫人认下连枝以后,束玉绾心中便暂时把这件事情放下了,玉佩也送还给了连枝。

束夫人这会儿正好来了东宫看望束玉绾。

说道:“之前承儿的洗三礼没有大办,这次的满月礼,要好好办一下了吧。”

束玉绾点头:“洗三礼也不是不想好好办,只是如今,宫中没有主事的人,我又没有出月子。”

说起这事,束夫人也是觉得十分离奇,不由的跟女儿说道:“你说皇上怎么不让贤妃娘娘领后宫事,就这么让后宫无主?”

束玉绾摇头:“我也不知。”

“如今承儿的满月礼,还是内务府的人,来协理的。”

此事终究是皇上后宫的事,母女两人提了一句,就没再说了。

束夫人看着孩子,就不由自主的笑起来:“你看承儿睡的多香,这孩子长的可真好,眼睛和眉毛都像你,鼻子和嘴巴,都像太子殿下。”

刚出生的时候,瞧着还不大明显,现在是越长越像。

束玉绾看着孩子,确实是。

鼻子嘴巴跟太子是真像。

“还有这一头乌黑的头发,我都没见过头发这么好的孩子。”

二人又说了一会儿话,束玉绾说起连枝的事。

束夫人惊讶道:“这么说,连枝竟然是魏国公的小女儿?”

束玉绾点头。

束夫人自己便是魏氏旁支,这样说来,连枝竟是与她同出一族,束夫人笑道:“国公夫人当年丢了孩子,很是病了一场,如今竟是找了回来,可得记你一个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