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孕期夫君要和离?随你都随你!(54)

作者: 芙宝 阅读记录

如今再对着众人看似隐隐约约,却一齐冲她而来的异样眼光,以及束夫人的冷言冷语,一时没有忍住,在安定侯夫人尴尬不知如何接话的间隙,站出来冷声道:“只怕束夫人还得感谢这风言风语吧,否则宁王妃也不会为了让宁世子跟束小姐撇清关系,咬牙认下这个义女!”

眼见着这边争端起,众人面上浑不在意,但都竖起耳朵,听着这边的动静。

魏氏看着赵氏,简直想给她两个耳光子,在宁王府的宴会上,长辈说话也插嘴!

正要出言训斥,门口传来宁王妃的笑声:“哟,这位就是那位能叫男子与知书达理的孕妻和离,也非娶不可的商女了吧?这么会揣测人心,莫不是靠这个手段上位的?瞧瞧,本妃自己都不知道,为了点子风言风语,本妃竟要认个女儿!安三少夫人都已经先知道了?”

魏氏与赵轻轻的脸色同时变得僵硬。

宁王世子也跟着宁王妃一起进来,此时站在宁王妃身后,脸色冰冷的看着赵轻轻。

开口道:“母妃认了束小姐做义女,那束小姐以后便是我的义妹,往后我会如玉扬兄一般爱护妹妹,再有安三少夫人这种跳出来针对我义妹的,就是针对我。”

说着换上了往日的纨绔神色:“我什么名声大家伙儿也是知道的,不要怪我上门泼粪哦!”

宁王妃回头呵斥:“笙儿!不得对各位长辈无礼!”

转而笑道:“既然安三少夫人说到此处,我势必要给绾绾澄清一下,绾绾的事,大家也都知道,实在是遇人不淑。”说着余光瞟了下安定侯府婆媳两的方向,“但绾绾却十分的心性坚韧,勇敢果断,想想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我都不由得佩服,上次见了绾绾,还是个十分明艳可人,温婉娴静的好姑娘,我又没有女儿,这才生了认义女的思想。”

说着语气一转,寒声道:“本是一桩好事,要是还有人借此给我这义女难堪,那就是本妃的不是了!”

众人的脸色都不禁凝了凝,原来宁王妃是有惺惺相惜之意。原本她们就嘀咕:宁王妃为何为了些莫须有的风言风语,就认个女儿?

细想这束家嫡女干脆的和离,甚至孩子都没给安定侯府留,还真比宁王妃做的更绝。只是宁王妃是皇家儿媳,想像束家小女儿这样,实在是天方夜谭。

王家姜夫人赶紧站起来缓和气氛:“大喜的日子,说这些干什么!”

“你看,这往后,不用总羡慕我有女儿了。”

众人也跟着像宁王妃道喜。

至于魏氏和赵轻轻,彻底没人搭理了~

两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要离席,只能尴尬的坐着。

不一会儿,外面的丫头进来通报:“王妃,太子殿下派人给您和束小姐送来了贺礼。”

“哦?请进来吧。”

宁王妃略疑惑,今天她可没请太子,请的都是女眷。

一个小太监手里提着两个盒子,跪下道:“问王妃安。”

“起来吧。”

“谢王妃。”说着举起手中的盒子:“殿下听闻王妃与束家小姐今日有喜事,给王妃和束家小姐分别送上一份贺礼,请二位笑纳。”

宁王妃叫人把送玉绾的礼物送给玉绾,玉绾恭敬接过,心中却想,这不会就是太子还自己的那一个人情吧?

宁王妃打赏了小太监,小太监又说了一串吉利话,高高兴兴的退下去了。

众人看束玉绾的眼神,更加和善了些...

心中也不由得嘀咕,这束家的小女儿这一和离,倒是过的比从前还要红火~

魏氏和赵轻轻也歇了火,接下来,众人在无比和谐的氛围里,圆满的结束了这场认亲宴。

宁王妃把客人送出了宁王府大门。

最后和宁王世子一起,送束玉绾和束夫人出门。

“往后这里便是你的第二个家,除了束夫人,也要常带着孩子来看我这个娘哦~”

尽管知道宁王妃是为了断绝宁世子的念头,但从提出要认她做义女以来,宁王妃的种种维护,束玉绾也看在眼中,记在心中:义母放心,玉绾以后一定多多叨扰。”

宁王妃听了高兴的点点头,又转头朝束夫人笑道:“束夫人可不要吃醋,要是实在吃醋,我这混账的儿子也给你做个义子。”

束夫人赶紧回道:“王妃喜爱小女,我求之不得呢!”

“世子是皇家子孙,可不敢当世子的义母。”

宁王世子也无奈的撇嘴。

他发现母妃认了玉绾做义女,怎么人也跟着跳脱了些!

跟宁王妃与宁世子告别后,束夫人母女二人便启程回府了。

路上,束夫人说道:“绾绾,我瞧着宁王妃倒像是真对你有几分喜爱。”

束玉绾问道:“宁王妃的意思,是我跟她年轻时的经历相似,对我有惺惺相惜之意,娘亲知道,宁王妃年轻时到底是出什么事情了?都说宁王妃心狠手辣,打死宁王爷怀孕的宠妾,是真的吗?”

束夫人一声叹息,回道:“是真的。”

第52章 听说很关心

“当年,王家本来不想跟皇室联姻,王家这种百年世家,本就有十分的底蕴,并不需要靠嫁入皇室来巩固地位。也不想掺和进皇家的风风雨雨。加上宁王妃是王家上一任族长仅有的女儿,十分受宠,并不愿意女儿受委屈。”

“但宁王妃貌美,宁王爷一见倾心,当年许诺一生一世一双人,绝不纳妾!这才娶了宁王妃。”

“刚成婚时,宁王爷确实做到了,对宁王妃也是极尽宠爱,但几年以后,宁王爷便对一个花魁动了心思,宁王妃闹了一场要和离,但那时,宁王世子都已经四五岁了,况且身处皇家,哪能让他们和离。最后宁王爷答应不再犯,算平息了此事,但听说二人也不复从前,宁王爷自此以后常在外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