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115)

作者: 喵吉 阅读记录

海胆在前世是一种比较贵的海鲜美食,但它被普及食用的时间并不长。

李鱼儿十岁之前,海胆还没有被大范围的食用,至少他们海边老家人是不吃的。

海胆有很多种,有长刺儿的,有不长刺儿的,已知能吃的有紫海胆和马粪海胆,其中紫海胆的味道更加鲜美。

李鱼儿向大舅母要来剪刀,“大哥,给你表演个绝活,开海胆,你可要看好喽,免得以后馋猫自己想吃还打不开。”

“谁是馋猫?你就吹吧!”李二郎才不承认自己是馋猫呢。

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看着,他们还是不大相信刺锅能吃。

李鱼儿拿剪刀在海胆中心开口处比划了一下,然后捅进去,以开口处为圆心,剪了一个圆形的口子。

立刻,金黄色的内胆就露了出来,随之是一股鲜香味。

李二郎惊奇的说:“厉害啊!这刺锅浑身都是刺,藏的这么深,刘郎中都能发现它能吃,不愧是神医!”

李鱼儿说:“还不能直接吃哦。”她将海胆里边不能吃的部分用筷子拨拉出来,“这些不能吃,要清理干净。”

反正已经借了刘郎中的虎皮,李鱼儿继续瞎编说:“刘爷爷说,刺锅最好吃的做法不是水煮,而是蒸蛋或者熬汤,特别是熬汤,泡饭那叫一绝!”

说着,李鱼儿也没吃独食,拿一个谁都没用过的勺子,一人舀了一点。

“你们尝尝,鲜不鲜?好吃不好吃?”

有了铁将军和八爪鱼的示范,他们毫不犹豫的品尝起来。

吃了海胆后,众人像是发现了新大陆,都说好吃,然后又惋惜这么些年,守着美食,竟然只知道吃鱼和海螺。

吃完海鲜,李鱼儿又扯了刘郎中的虎皮,让每人喝了一碗红糖姜茶。

当然,这个朝代,糖是好东西,一般寻常人家只有在招待贵客的时候,才会冲一碗糖水。

难得能喝到糖,不管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想喝的。但老人一般舍不得喝,李鱼儿不拿刘郎中说事,蔡老太太等老人不一定能舍得喝。

饭后,李鱼儿美美睡了一个回笼觉。

虽然从李二郎那得知了李老三去了兄弟家,但蔡老太太难免还是有些担心。

老三性子倔,办事容易认死理,不拐弯,蔡老太太就怕他又在外边惹事。

就想着,等落了户,第一个就给老三说个媳妇儿,按辈分也该他先说亲,有了家室,应该能收收心,不往外跑吧。

果然,当天晚上,李老三连同大头和家雀儿都没回来。

第二天早上,李鱼儿竟然是被李二郎叫醒的。

“哥,你没事吧?这么早,你干啥?”

李鱼儿用被子蒙着脑袋,瓮声瓮气的说。

李二郎却满眼兴奋,说:“你不是和闹闹他们说好去赶海吗?还不赶紧起来?”

“退潮的时间是中午,不是早上啊!”

李鱼儿朝李二郎扔了一个枕头,“赶紧滚!”

“你倒是早说啊!”李二郎悻悻的走了。

迷迷糊糊,不知道过了多久,李鱼儿又被吵醒了,“谁啊?”

院子里传来蔡老太太极具穿透性的嗓门,“李老三,你个混蛋玩意儿!这才几天,你又给家里惹事!老婆子我看你是猪油蒙了心,鬼迷心窍了!”

这下,李鱼儿是真的睡不着了,爬起来随便将衣服套上,就踩着鞋,哒哒的出门了。

赵氏在一旁劝说:“大姑,你先别急,先听娃说说到底是咋回事。”

赵氏又转头问李老三,“三表弟啊,你好好说说到底是咋回事?咋还,咋还赊账买人了?”

“说什么说!个瘪犊子,就是欠揍!”说着李老汉就开始四处瞧么,想找东西抽李老三。

他对这个老幺简直失望透顶,小时候也挺活泼可爱的孩子,长大了怎么就这么不着调呢。

这些年,他整日游手好闲,从来不帮家里干一点活计,天天往外跑,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幸亏老大一家老实,不计较,不然哪家能容忍一个半大小子光吃啥也不干,这都算是当爹娘的偏心了。

当父母的指望儿子有多大出息?他就指望着儿孙们能老实本分的过日子,好好踏实过日子不好吗?那外边的世界是那么容易闯荡的吗?

老三,怎么就不能像他两个哥哥一样,理解爹娘的苦心呢?

如今家里刚刚好一点,怎么就敢欠钱买人呢?

他们是什么财主大老爷吗?还要买人伺候?

蔡承平赶紧上前拦着,“大姑父啊!咱先不着急算账,县老爷断案不是还要听听犯人辩解吗?咱先吃饭,吃完饭再听听老三怎么说成吗?”

蔡老爷子年纪大了,身体有些偏瘫,其实早起来了,人老了,觉少,但他一般不愿出屋子,让儿女操心。

这会儿,也出来了。

“阿姐、姐夫啊!咱先摆饭吧。”

他瞅了一眼被李老三买回来的少年,还穿着单衣,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低着头,小小年纪,浑身的死气,心里有些不忍。

第85章 苦命的石头

蔡老太太脾气火爆,但心是好的,这不,李老三把那个买来的小子拉上饭桌,她也只是剜了一眼李老三,到底什么也没说。

早饭是肉沫拌白松和胡萝卜,两道腌菜,一道拌海菜,一盆杂面饼子。

这时候,能吃的起干的,已经是好的了。

赵氏还给老人和孩子一人煮了一个鸡蛋,李老三昨晚没回来,赵氏还是多煮了一个,给他留着。

李老三拿了一个馍馍塞给那少年,大头和家雀儿默默啃着馍馍,连菜都不敢伸手夹,吓得大气不敢出,他们现在其实也是靠李家收留,流浪的日子太苦了,他们不想流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