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290)
这下,两人不说话了。扛着鱼竿哼哧哼哧的走着。
“鱼宝儿,你说的夜钓咱们还需要准备什么?”二蛋对夜钓还是很感兴趣的,从小到大,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夜钓。
“带水,一定要带水,在海上没水比没吃的更可怕。”
李鱼儿想了想,又说:“带些干粮,小划闹闹出,我带油灯,我再带些驱蚊虫的艾草,到时候燃上,就不怕蚊子咬了。”
晚上,李鱼儿直接让李大郎把青壳子给清蒸了,自从上次吃了一次,李鱼儿就没吃够,现在家里不缺钱,有好东西自然留着自家享受。
虽然李家已经分家了,各家住各家的院子,但住的不远,方便互相照应。
李老三领着兄弟们住自己的院子,他们忙着摆摊和码头的事,没时间自己做饭,就交一些饭钱,跟大房一起吃。
李二郎哼着小曲回来了,李老三上去就搂住他的肩膀,说:“你小子今个儿跑哪躲懒去了?”
李二郎将他的胳膊甩开,“别动手动脚的,我哪有偷懒,我就是去镇子上考察一下,对,考察一下商业行情。”
李二郎模仿李鱼儿的话说。
李老三半信半疑的盯着他看,“那你考察出什么了?”
李二郎眼珠子转了转,说:“暂时还没有,不过,我今天看到了胡半仙的商船。”
他是真的在码头看到胡半仙的商船了。
“他怎么又来咱们鑫浦镇了?”李老三还记得上次的惊险经历。
“那我哪知道,你没看到,那进进出出的货物老了,也不知道干什么的?他还特意跑咱们码头来看热闹。”
李老三心里惊讶,“你说胡半仙本人?”
“大概是吧,上次的管事喊他三爷,看着就刚过而立之年,胡半仙胡半仙,大家都这么叫,我以为他四五十岁呢。”
李老三也没想出个头绪,就说:“管他呢,他那样的人,咱们惹不起,躲着点就是了。”
李二郎羡慕的说:“你没看到,人家那大帆船,像楼房那么高,往码头那么一停,影子都能笼罩半个渔歌码头,咱们什么时候也能有那样的大船,就可以远洋了。”
“远洋?”李老三哼了一声,说:“这你就别想了,海上的危险可多了去了,可不止风浪和海怪,还有海盗,他们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亡命之徒,专门打劫来往的商船,咱们鑫浦镇也就是穷,不然早被盯上了。”
李二郎不知道为什么,提到海盗,李二郎就想到了当初劫走郭清然的那伙人。
第230章 书肆的登徒子
郭清然现在以远房表亲的名义住在李家二房,闲来无事,李鱼儿想到读书的事,就跟郭清然说:“清然姐,现在咱家的房子也盖好了,我们打算明天就去镇上请你爹来教书,到时候,你们一家就可以时常见面了。”
李鱼儿打算把客房一间作为教室,一间作为郭夫子夫妇的起居室。
如今,李家最不缺的就是房子。
郭清然高兴的抱着李鱼儿的肩膀,说:“太好了,终于可以跟爹娘在一起了。”
郭清然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温婉端庄,知书达理,李鱼儿还是第一次见到她如此小儿女姿态,真心替他们家能团聚高兴。
想到还没准备读书用品,李鱼儿提议道:“要不,咱们去镇子上买文房四宝吧,书还没有呢,启蒙要用什么,清然姐应该知道吧?。”
“嗯,我知道。”郭清然眼睛亮了一下,又有些遗憾的说:“我是不是不能出门啊?”
她都已经在家里憋了好几个月了,但她又不想给李家找麻烦。
李鱼儿想了一下,说:“也不是不行,等我给你打扮一下,你还女扮男装。”
最后,郭清然被李鱼儿化妆成了相貌平平的少年。
李梅儿跟村里的妇人在堂屋做绢花,一听要进镇子买书,就放下手里的活,打算跟着他们进镇子。
她也好久没去镇上了,“听说现在镇子安全了很多,正好我没事,跟你们一起散散心。”
李大郎驾着驴车,李鱼儿又在木人张那里定做了一辆驴车,轻便型的,主要用来拉人。
驴车比马车快,拉人正好。
几人来到书肆,郭清然熟门熟路的将两人领到启蒙书架旁。
郭清然从书架上拿下一本《百家姓》和一本《三字经》。
“启蒙的书基本用的都是这两本,《百家姓》在前,《三字经》在后,咱们买多少合适?”
李鱼儿问了一下店里的伙计,一本启蒙的书要五百文,难怪一般人家读不起书。
他们家也不是买不起,而是李鱼儿觉得有些不值得。
“咱们两人用一本吧。”
郭清然点头,说:“嗯,少买些,我没事帮你们抄,抄一本的成本不会超过一百文。”
李鱼儿感谢的说:“那感情好,不过清然姐不要太辛苦,我们读书主要是为了明事理,不全是为了科考,不着急,别伤了眼睛。”
听李鱼儿这么关心她,郭清然点点头,“我知道了,一定不会熬夜抄书的。”
不仅书贵,就连笔墨纸砚也不便宜。
李鱼儿打算将大头他们的那份也买了,一起买便宜,回头再找他们要钱。
郭清然以前经常买笔墨纸砚,对价格非常了解,很快就跟伙计杀了一个最低价。
伙计懊恼的添上一张纸,“小兄弟,你看这样总行了吧,我做主再给你添一张,价格不能再便宜了。”
要不是看他们买的多,这个价格还真下不来。
郭清然高兴的说:“我们以后常来,我家兄弟多了去,你还怕没银子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