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六零七零之路(22)
只是江瑜是知青。
村里人如果不是因为儿女们死脑筋非要娶知青或者嫁知青,他们都是不赞成孩子跟知青结婚的。因为之前有跟知青结婚的,但是有些知青突然获得了回城的机会,基本都抛弃了在农村的家庭,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叔叔婶子们对江瑜欣赏归欣赏,但没有将他列为自己孩子的结婚对象。
当然,这一切江瑜都不知道,他只是觉得红旗大队的队员们都很好相处,很和善,他在这边下乡感觉挺不错的。
因此江瑜跟父母写信的时候,说的都是红旗大队的好话,队员们和善好相处,干活不累,吃得饱,知青安置费给得足足的,这就很好了。
江瑜的父母收到信后很欣慰,他们就一儿一女,女儿比儿子大一岁,自己找到了工作,轮到儿子的时候,每家不是独生子女的,到了年龄的,必须有孩子去下乡,可把他们担心坏了。好在他们费心打听,给孩子选了这么好的一个下乡地点!听说远房亲戚家的江云庭也在那边下乡,那应该也还可以,他们不是看不得亲戚不好的人,不会做跑去举报这种丧良心的事情。
第19章 炮灰对照组堂妹18
洛语来到这个年代,已经整整两年时光。
两年过去,她也算是融入了这个时代,上一世的事情已经很少想起来了。只有上一世形成的一些三观一直是根植在她的思想深处如影随形。
这个年代的人们对国家充满了热爱,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哪怕国家稍稍落后西方强国,但人们依然热爱祖国,相信祖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尽管这个年代的生活多是贫穷的,就算是工人干部家庭的物资也是缺少的,但是人民依然充满了干劲。
热情、坚持、勤奋、拼搏等等数不尽的优点,都值得洛语从生活中学习到。
洛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好的方面。
对于村里多数人的“坏习惯”,她仍然敬谢不敏。
比如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是重男轻女的,这应该是刻入了许多人的骨子里的习惯。
他们认为男孩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能传宗接代的,因此即使女孩子更优秀,他们也是更看重男孩子,因为女孩子是要嫁出去的。
他们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说实话,这对女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即使国家宣传男女平等,女人能顶半边天,也只是稍微改善了一些女孩子的处境。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孩子的处境会越来越好的。
再比如在村子里,很多村民认为读书无用。
他们看到从城里下乡的知青们,最低也是读了初中的,但是他们都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被分配下乡当知青。因此更加认为读书无用,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因此学校里读书的人只有占村里孩子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是读了几年识得几个字就退学。女孩子就更少了。
对于这些情况,洛语也没有办法改变,只有在环境慢慢变好之后,这些情况才会改变。
她很庆幸她来到的是这样一个家,爹娘和睦,长辈慈爱,小辈活泼孝顺。爹娘并不重男轻女,对她跟哥哥一样好,也开明送孩子去上学。
因此这两年,洛语专心地提升自己,为拥有更好的更精彩的人生而努力。
成绩名列前茅,这点不值得骄傲,毕竟是学过的,虽然很多内容不一样,但是一通百通,多花点功夫在学习上就可以搞定。
学校老师也很看重洛语,来家里家访的时候,对着洛父洛母一个劲地夸奖洛语的优秀。
洛父洛母与有荣焉,不过并没有到处宣扬,只有亲近的亲人知道洛语读书多好,当然还有在一个学校的同学,但是同村的上初中的同学就比较少了。因此村里的人们都不太了解。
课余时间,她都在看医书。越是看书,越是了解了医学的奥妙,她现在还只是学习了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过。
主要是身边没有老师教导她,她还是考医科大学去系统地学习吧!
但是自己看书,也并不能全部看懂,她并不能自学成才。有时候看得闷了,就想出来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这天,洛语读书读得累了,就准备去山上散散心,顺便背个背篓去采蘑菇之类的。
洛语沿着乡村的小路一路往山上去,还在想着有一段时间没有改善伙食了。今儿是不是要找机会从空间拿些东西出来解解馋呢?
洛语很快就到达了山上,今天她走了一条较为偏僻的山路,这条山路比较少人走,她就想清净清净,想安安静静地走路,想漫不经心地思考。
边走路边留意路的两边树林中有没有蘑菇坚果之类的,有就采采,没有就往前走。
无聊的时候,就唱几句歌。
走着走着,心情就变好了。果然出来散散心是不错的选择,人就是要劳逸结合。
洛语随便找了一个柔软的草丛坐下来,想要歇息一下,她知道不远处有一条小溪,不知道有没有鱼儿?
忽然,有一阵阵浓郁的香味扑进了洛语的鼻尖,这是,烤鱼的味道吗?好香啊!
一定是有人在小溪边烤鱼!
洛语不禁好奇心起,想要去看看是谁在烤鱼?手艺真的很不错,闻到就想吃啊!
洛语循着香味飘来的方向而去,渐渐地来到了小溪边。
果然是在小溪边,山上也就只有小溪小水潭有鱼儿了。
只见,一个男孩子背对着她,地上生起了一个火堆,火堆上搭了一个架子,有几条鱼串在一起在火上烤,当然掌握着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