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爷的外室不好当(清穿)(143)

作者: 公北 阅读记录

过后,谢嬷嬷把粽子煮好,两人各吃一个粽子。

到了申时,胤禛才启程回宫,刚回宫就听说弘盼病情又反复,吐血了,弘盼才刚过周岁,一岁大的孩子就吐血,怕是不行了。

他急匆匆过去弘盼的房间,有两个太医已经在给弘盼把脉,李氏跟福晋都在,李氏哭得眼睛都快睁不开。

“怎么样?”

两个太医面有难色。

胤禛直接道:“有什么话直接说,别吞吞吐吐,小阿哥究竟怎么样?”

两个太医直接跪地,说弘盼出气比进气多,怕是时日不多。

胤禛脸色一沉,他的孩子夭折得多,宋氏夭折过两个,李氏先前要夭折过一个,如今又要夭折一个,弘盼的名字还是皇阿玛在出征前才给取的。

李氏一听这话,更是放声大哭,哭喊着我的孩子四个字。

胤禛还是让太医尽力医治,还让人去把太医院最好的小儿方科太医请过来。

房间内很快来了不少人,太医给弘盼针灸,弘盼连奶都喝不进去,因为这些日子生病,一岁的孩子瘦得很,仿佛一巴掌就能覆盖住。

到这个时候,太医还是给开了药方,有些药是小孩子不适合吃的,但这个时候只管药效,想尽力一搏。

胤禛连着三日没出宫,一直守在弘盼身边,怕刚刚好转的弘晖过上病气,将伺候两个小阿哥的奴才全部分开,这几日不得有任何接触,福晋因为过来看弘盼,这三日也没有过去看弘晖。

五月九日,撑了三日的弘盼还是撑不下去,一岁的孩子没有什么抵抗力,到后面什么都吃不进去,还是没了。

李氏哭到昏厥,胤禛让福晋照看李氏,他让人给弘盼办了丧事,请了大师给弘盼超度。

太子他们也过来慰问他一两句,宫里的孩子夭折得多,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宫里人常说孩子生下来养得活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生下来。

胤禛自己也只是难过几日而已,他自己都有点麻木了,要说跟孩子有很浓厚的感情,其实是没有的,毕竟弘盼才一岁而已,连话都不会说。

不过李氏难过得久一些,他有空的时候去安慰李氏了,吩咐福晋多多宽慰李氏。

再过十几日,皇阿玛那边传信,说是五月底将启程回京,噶尔丹已自尽,此战告捷。

十四过来找他时,他正在书房处理户部的折子。

“四哥,我听太子哥哥说皇阿玛要回来了。”

“嗯。”

十四叹口气:“皇阿玛要回来肯定会问我功课,可是我这两个月没怎么背书。”

胤禛看向十四,皇阿玛不在,这小子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书房那些大臣也不敢过多指责皇子,对十四的散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道:“皇阿玛还有十几天才能回来,你在十几天努力背书,也能回答上皇阿玛的问题。”

十四瘫坐在书房另一张椅子上:“背书好难,我不想背,算了,皇阿玛要是抽查我的功课,我就直接让他罚吧。”

胤禛见他打定主意,也不再劝他,反正皇阿玛对他也宽容,不会罚得很狠,尤其是这次噶尔丹自尽,皇阿玛的心头大患已经解决,就更不会狠罚他了。

上次皇阿玛御驾出征,原本能擒住噶尔丹的,结果让噶尔丹逃脱,清兵又损失不少,皇阿玛才会震怒,回来后将一大批人通通都被狠狠责罚,连裕亲王都没有放过,不少人因此被贬官。

要是换成上一次,十四这种态度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被皇阿玛狠斥一顿的,这回就说不准了。

“你又不背书,也不练字,你每日在上书房学什么?”

“我去学射箭,我喜欢骑马射箭,我不爱读书。”

“那你适合当个武官。”

十四呵呵笑着说他适合当个大将军,以后说不定是他率兵打战。

胤禛觉得十一岁的十四说这话是童言无忌,他才十一岁,哪里懂率兵打战的事,他让十四留下来跟他一起用膳。

“我就是来四哥这讨吃的。”

胤禛让人摆膳,兄弟两坐在一块用膳。

第66章 更新

只过两日,德妃生病。

胤禛过去永和宫探望德妃,正好十四也在,他问德妃身子感觉如何,太医怎么说。

德妃说是以前的老毛病——-咳疾,临近换季,她嗓子总是不大舒服,再过一段日子就会好转,让他别担心。

“是啊,四哥,你别担心,有我在呢,我会亲自照顾额娘。”十四拍拍胸脯保证道。

德妃轻笑,亲昵宠爱地摸了摸十四的脸,“你这孩子,你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就已经是万幸了,你阿玛快回来了,你背不出功课,你就等着你阿玛罚你吧。”

“额娘,我刚刚还给你喂药来着,谁说我不能照顾人。”

“是是是,你可会照顾人啦,额娘有你照顾,肯定会尽快好起来。”

胤禛看着十四跟德妃互动,不管是十四对德妃,还是德妃对十四,两人都十分自然熟稔,挨着坐在一块,反倒把自己衬得跟外人一样尴尬杵在那。

十四是从小养在德妃膝下,记在德妃名下的孩子,跟他不一样,他们母子两就是很亲近。

许是德妃也注意到他还在,慢慢收起笑脸,对着他说道:“弘盼那孩子可惜了,不过孩子本就不易养活,你也别难过,只是你如今只有弘晖跟大格格两个孩子,子嗣太少,胤佑都有三个孩子了,你不能太随着自己的性子,她们的责任本就是为你绵延子嗣,你不能放着后院那些女人不管。”

胤禛知道德妃是在暗暗说他养外室这事,他淡淡地说了一句他知道了,他也不想继续看十四跟德妃母子情深的画面,说他还有事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