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爷的外室不好当(清穿)(4)

作者: 公北 阅读记录

既然是集体被下狱,法不责众,圣上是在气头上才会如此,她阿

玛下狱并非是她阿玛自己犯了什么大错,乌锦便放心些许,大概再过几日,她阿玛会被放出来,后续罚几个月的俸银,此事便会过去。

她们一路走回到石桥胡同,乌家居住在这条胡同的中间,附近有三圣庵跟永宁寺,再往北一点是镶蓝旗衙门。

这一块的几条胡同主要是镶蓝旗旗民居住在此,因为满洲清军入关后进行的圈地活动,八旗旗下的旗民大多是分块而住,镶蓝旗旗民大多住在京城内城的南边。

“桃子,怎么样了?福晋可有说什么?”

乌锦刚进家门,她额娘见到她,忙迎上去询问道。

她大名为乌锦,小名是桃子,听说她出生那日,家里院子里的桃子树正好开花,于是她阿玛给她取个小名叫桃子。

“额娘,进屋再说。”

她们来到正房中,乌锦在靠墙边的铺炕边上坐下,她额娘、还有程姨娘牵着她二弟过来了,一脸担忧着急地看着她。

她们家人口还挺简单的,她阿玛娶了她额娘,只是她额娘生了她之后身子有损,无法再生育,她阿玛又纳了程姨娘,程姨娘生了两个孩子,皆为男孩,她有两个弟弟,一个八岁,一个四岁,而彩玉算是她的婢女,跟她情同姐妹。

大弟此时应该在学堂那边读书,这几日因为她阿玛的事,一家人又急又愁,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四处探听消息,找关系寻人帮忙,花出去不少银两。

虽说程姨娘不是她的亲额娘,但他们家没有太多腌趱事,一直以来挺和睦的,她额娘跟程姨娘也相处得很好,这么多年,他们就是一家人,乌锦也把程姨娘他们当成她亲额娘亲弟弟,不会有半分生疏,谁让她穿到大清时是从婴儿做起。

彩玉顺手给她倒杯热茶,她喝两口润喉后才缓缓说她阿玛的事,挑重点说,最后让她们别太担心,估计过几天,她阿玛就会被放出来,最迟不会到年底。

临近年关,衙门那边也不会关那么多人。

她们也才放心下来。

第3章 迟迟不归(求收藏)

冬日天黑得早,日暮时分,大弟乌安从学堂回来后,一家人就张罗着吃饭,这几日,他们心里悬着一颗大石头,没法安心,好不容易晓得阿玛下狱的原因,才开始有了食欲。

晚膳是她额娘跟程姨娘一块做的,说她这几日忙进忙出,特意弄了她喜欢吃的羊肉锅子,一家人围在一块吃饭。

方桌中间放着铜镀银寿字火锅,锅内带炉,锅底下方可以放燃着的炭块,是冬日吃锅子最好的器皿,直接往里头放新鲜的食物汆烫熟即可,涮菜有两盘鱼丸子、两盘醋肉、四盘白菜、两盘炸豆腐块跟两盘面条。

锅子大冒热气后,程姨娘先将里面炖好的羊排夹一块放到她盘中,说道:“你阿玛的事还是多亏你在外面来回奔波,这几日你吃也吃不好,我跟你额娘没用,帮不上什么忙,既然你阿玛没犯大错,过几日就能回来,你今日就放开吃,瞧着你都瘦了一些。”

“那我就不客气了,额娘炖的羊排,我怎么都吃不腻。”

完颜氏心疼地看着自家女儿,她身子不好,只能在家干干针线活,操持家务,丈夫老实木讷,安分守己,不懂得结交攀附,一辈子只规规矩矩当一个普通的牛录,连个参领都当不上,只有女儿稍微聪明伶俐一些,加上她是长女,比她大弟还大九岁,两个弟弟年幼,暂时靠不上,这个家有一半是女儿撑起来的。

她女儿因脸上那块疤连选秀都选不上,已经到可以自由婚嫁的年纪,偏偏别人一听说她女儿脸上有疤,连上门说亲的都没有几个,好在她女儿没有自怨自艾,去年开了一间铺子,专门给别人刺绣,接一些手工绣活,经过两年,那铺子的生意还不错,不然凭她丈夫每个月五两银子的月俸,哪能养活家里七口人。

连这次丈夫下狱,也是自己女儿四处打听,去找了她姑母,又去一趟简亲王府,王府哪是那么容易进去的,送礼都送出去一二百两才能见到人。

完颜氏又给自家女儿多夹一块羊排,说:“喜欢吃就多吃,你向来不喜欢吃菜,从小到大就喜欢吃肉,明日我再去市集买一些羊排回来冻着。”

“大娘,我也想吃羊排。”二弟乌明昂着小脑袋,稚声稚气说道。

乌锦瞧着乌明眼珠子骨碌碌转的可爱样子,把她额娘夹给她的那一块羊排夹给乌明,“你吃吧,多吃肉才能快快长高,额娘,小娘,你们别管我啦,你们自己也吃,彩玉,你也吃。”

这顿饭是这五日以来一家人吃得最安心的一顿,乌锦吃饱后就备热水沐浴。

到了酉时末,进入黑夜,大门落锁,四处安静下来,只有乌锦这屋还掌着灯,她熬着夜做绣活。

临近年关,各家喜事多了不少,因此她铺子的生意不错,接了不少活,这几日因为她阿玛的事,她耽误了几天,手头上的刺绣活得加紧赶工,得在年前交给人家。

她刺绣的手艺是从小跟着她额娘学的,后来又跟着一位从宫里出来的老绣娘学,她知道古代的女子想要过得好就得有一技之长,毕竟女子不像男子可以考取功名,她又不想嫁人,只能学一门手艺傍身。

从三岁开始,她就开始学着刺绣,经过十几年的勤学,她刺绣的手艺不说数一数二,但在京城也排得上字号,比她额娘还要好。

“小姐,该睡了,明日再绣。”已经躺在床上的彩玉眯着眼睛,有些犯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