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少闲时(179)+番外
秦母总会脸色习惯性的难看,呵斥她再弄脏衣服明天就自己洗,然后友善的让女儿不要烦她,一边待着去。
这会让秦梨很是伤心,然后下一瞬她会因为各种事情忘记这回事,例如挑着花枝去逗弄冬葵那年幼的女儿,例如周种老爷子手里的饴糖。
大汉讲究自给自足,事实上很多手艺是家家户户都是会的,例如如何制作饴糖,也就是麦芽糖。
大概老人上了年纪之后,对孩子总是十分的宽容,而当周老爷子手中第一次出现那一种有些黏糊糊的,放在碗里可以用竹棒粘起来的粘稠液体时,秦梨便顿时被引去了心神。
这是她在大汉吃到的第一种手工甜味物质,不同于水果和蔬菜的甜,这种甜是如同蜂蜜一般纯粹的糖质,那就是麦芽糖。
于是在老爷子第二次麦芽糖,她在一旁亲眼看着周种老爷子用小麦浸泡到温水之中,然后在砖房里浸泡了一天一夜之后捞起,放入竹篮里头。
然后放到了较为通风的位置等待麦子的发芽,而后花了三天时间,等到那麦子长出第二片叶子,叶子中间可以看到一点点的芽心时。
便将这一箩筐的麦芽切成碎末,随后又将洗净的黍米蒸熟,最后将切碎的麦芽和蒸熟的黍米搅拌,加入麻布袋之中,放到缸子里压上重物挤出汁液即为传闻中的麦芽糖。
说实话,秦梨还是第一次吃到这种食物,这个词语虽然在一些课本和较为久远的读物之中见到过,可她在现实之中却从来没有品尝过。
这种自殷商时期起就存在的制糖方法,似乎就是古代最原始的制糖方法之一。
不过在有些兴奋的品尝麦芽糖时,秦梨才发觉这麦芽糖入口并没有她想象的甜。
如果单单论甜味的话,麦芽糖的甜味跟她曾经使用过的白糖相比,甜度似乎要弱了许多,而且回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清苦,其中的苦味从何而来她并不知晓。
不过这种味道似乎也并不会让人难受,尝过之后,她感觉麦芽糖这种相较于白糖那不算突出的甜味,那种十分特殊的温暖香气才是其令人着迷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那咀嚼之后有些粘稠的口感也是有些奇特,让人久久不愿吞咽。
冬葵怀中的婴儿还没长什么牙齿,不过她刮了些许饴糖粉末点在指尖令其尝了尝,这孩子似乎也很是喜欢,朝她伸出了肉乎乎的爪子。
然后秦梨便会愉悦的去别处晃悠,那一堆杂乱的花草根茎就会落到秦竹手里,而他阿姐会骑着白狗继续没良心的巡山,收获新一波礼物。
阿姐似乎很让人喜欢,秦竹这样想到。
一路上看着旁人采集着各种植物,秦梨认为这种可以轻易辨别食物的能力,大概也算是中医的一部分吧。
不知道为什么,在她小的时候,中医这两个字总是带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什么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人的身体之中根本就没有经脉,中医都是招摇撞骗。
因此中医就被打压衰落,因为玄之又玄,大家又似乎统一都听不懂其中的知识道理,于是就认为这只是一种行骗的手段。
虽然也不乏真的有用中医这两个字行骗的人就是了。
不过那时的她,就在某天已经将这世上的植物做出了区分,可以经常食用的就叫做粮食,蔬菜,水果,不可以经常食用和味道不好的就叫做药材。
虽然有些不可理喻,不过她真的就是这样觉得的。
口感比较好的,可以大量食用的,就叫做蔬菜水果和粮食,因为这些东西虽然吃多了对身体也不好,但是人平时日常摄取,确实是不会出什么事情的。
这些就是可以作为人的食物来源的植物。
而那些药材呢?
药材不可以被人大量使用,首先就是因为其口感不好,还有就是,是药三分毒,这些药材之中含有的某种特性,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
如果大量食用,就会导致身体产生不良的反应,于是这些存在就被归咎于药材。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市面上就是说中医一直都被打压。
不过在她看来,中医却是一直存在,未曾在这片土地上没落过。
似乎让大家认知的中药,只是那些毒性较大,但是在人体生病时更利于修复人体的药材罢了。
可大家平日里食用的蔬菜水果,却好像因为太稀疏平常所以被人无视了。
可事实上,中医的理念似乎又贯彻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例如她夏天的时候每天吃荔枝,吃到上火时,就知道要去多吃西瓜,要用荔枝皮熬煮水喝,这样下火。
同理,在其它季节,她感觉自己上火了,身体不舒服了,那么她就应该去吃一些苦瓜降降火,这样身体就会舒服的多。
但是关于上火究竟是何原理,她对此一无所知。
她并不知道上火是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只知道这样就能变好。
这也和中医差不了多少,治疗方法是一种让人无法解释的,但是又十分有用的存在。
因为中医的根本原理,就是就地取材,可能是你不经常吃的苦瓜,也可能是路边看到的不起眼的杂草。
在常人眼中,这些杂草就只是杂草,但是大部分存在,都可以归结到中医之中的某种药材之中。
这种药材或多或少,或许有十分良好的作用,或许可以中和其它药材的药性,因为就地取材,于是大多数的药材都显得十分的廉价,廉价而又有用。
这就是中医的特点,而其中少部分的,用于较为稀少的用于吊命的存在,才是价格极为昂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