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少闲时(321)+番外
先是高祖刘邦起义而成大汉,可此人生自乡野之中,一身反骨,桀骜不驯,满心狂傲,根本无法以礼驯服,甚至一度尿溺儒冠,惹得众多孺生呕血不已。
他们本以为高祖死后,儒家可以礼法徐徐而图之,可是却万万没有料到,那个身为高祖妻子的吕后则更加恐怖如斯,不但手段滔天,且心思狠辣。
纵使惠帝心向儒家,可在吕氏打压之下,儒家也只得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不敢触其霉头,生出妄念,直至今日对于那一位皇后他们已经心有戚戚,后怕不已。
如今他们熬了那么久,终于等到这个接近当今陛下的机会,任何风声鹤唳都足以叫他们心中草木皆兵了。
有人开口道:“不如继续将“美人说”精进一番,待无法反驳为止,陛下见闻后自然看重。”
众人各执己见,而大厅之上的董仲舒终于睁开了眼眸:“无用矣,当今陛下看重的哪里是农家。”
是那一个自乡野之中出现的“农子”身上生出的无穷利益,不论是曲辕犁也好,沤肥之法也罢。
作为当今陛下准备开战匈奴所获取的钱财粮食来源之一,农家兴盛之势不可挡矣。
一旁的儒生也意识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明白这种事情并非是区区辩论便可解决,于是颇为不甘道:“可夫子,难不成如今便得收手作罢,继续积蓄等待时机么。”
他转头,看着窗外雨露过后新发芽叶,开口道:“帝今二十有九,卫氏终孕得一子,主父偃也上书立卫氏为后,帝欲取其子名为据矣。”
旁边的王凛听着夫子的一番话,终于悟出了其中的深意,脸上也露出了一丝明了笑意。
“刘据?确实是个好名字。”
第324章 外围植枳树
一路舟车劳顿,长安城也没能多待几天,且路上吃食寻常,叫秦梨也没什么胃口,薛家小住的日子里也没养回多少。
等回到阳城之时,秦竹竟见着阿姐肉眼可见的瘦了些,原本圆乎乎的脸颊都生出了些弧度,叫他紧张不已。
等到马车运载着货物回城之时,秦梨下了牛车,发觉秦家上下正在按照她的规划,忙着在那五百亩土地外围大量的移栽枳树。
枳树也就是那南生为橘,北生为枳的枳树,枳树为一种小型乔木,大多不会长至太高,算是一种中小型灌木,树枝很是繁茂,且上头生有诸多的尖刺。
虽枳树的果实酸涩泛苦,且果肉稀疏,植株整体较小,作为木料也说不上好,但有得必有失,些缺点也正是枳树的优点。
五百多亩田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些秦家的土地也并非是全部平整全是沃壤,而是在开垦出一小片之后都要在周围挖出水渠野塘,少许林带遮阴保湿。
如今的土地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无法做到均匀灌溉,所有灌溉都要依靠人力驱动。
先前她曾经研究过滴灌设施,但那也仅仅限制于在室内灌溉青韭保湿,室外的局限性太大难以成功。
有了这些野塘,土地就会尽量保持水分,不会那么容易的干涸。
而如今的秦家仍旧在建设之中,虽说已经在山间建设了宅邸,可是这五百亩地的周围还要建上许多住宅。
古代的生活环境,远远没有现代那么安全,山里头多的是飞禽走兽。
种植大片紧密的枳树可以让那些大型中型的野生动物面对这些生满尖刺的小型灌木望而生退。
而且枳树也属于一种自带芬芳的树木,可以形成包围圈,减少病虫害的渗入。
除去枳树以外,周老爷子还建议再种上不少的山菊毒草之类的预防蛇虫鼠蚁接近。
现在的她已经搬出秦家村了,不再是整个村子里头都有许多人,喊大声点就有大批的村民会一拥而上前来帮忙。
虽然还有东葵它们在,但毕竟还是人少,让秦梨很缺乏安全感。
毕竟即使是现代的时候都有数百号人一拥而上,哄抢它人瓜田菜地里头种着的东西,而后四散而逃,又何况是这一个文明礼教还没有传播的时期呢?
法不责众这一条律法,拥有极强的两面性,你不能说全是不好,但也当真不是没有坏处,确实会有人仗着自己人以武犯禁,难以追究。
不过她转念一想,按照秦家目前的身份,如果真的人有一大群贼人敢到秦家为非作歹,伤害士族,那么恐怕就要惊动阳城的军队出动了。
而且如今并非是现代人权社会,人权这种东西几乎只在士族身上存在。
如果当真有人敢到秦家哄抢粮食,不要说法不责众,大概率会直接被就地处罚,而且无人反对。
毕竟在这个时代,粮食有时候就是比人命要重要的,说粮食比人命还要贵,也并非毫无道理可言。
第325章 处处皆春色
秦家如今面积也不算小了,大规模聚集种出来的粮食,除了能吸引贼人,还能吸引山中的山中许多小型野兽。
人会持续培育的集中性农作物,本身就是经过自身选育,获取了野外没有毒性,口感较好,产量较高的存在。
这些特质可以死死的吸引住山中野兽的目光,特别是在粮食成熟的季节,如果没有旁人照看,就会引来那些偷粮的山中小贼。
种植枳树也有这一考量,毕竟这枳树浑身上下木质发硬,长刺尖锐,人不小心撞上去都能扎出满身的血孔,即使野兽身披鬃毛也要有所忌惮。
即使在现代,预防鸟雀偷粮也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不过在如今的秦家种满了谷物的土地上,已经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