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少闲时(59)+番外
而人在地上种植庄稼,庄稼就会吸收地力从而成长,而地力吸收过多了,土地之中地力减少恢复不过来,再往上种植庄稼就会导致庄稼减产。
因为庄稼需要足够的地力才能茁壮成长,地力不足够便会导致地上产出的庄稼产量减少,甚至是绝收,形成颗粒无收的场面。
那么如何恢复地力呢?除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土地自己恢复以外,随即便是多在地面上种植豆科植物,例如黄豆。
待到黄豆成熟之后,秸秆和根系烂在地里,便可以恢复些许地力。
而后就是施肥恢复地力,山间腐朽的落叶枝丫,还有河里的淤泥带到地里同土壤互相混合,同样可以恢复地力。
还有就是将食用过的动物骨骼砸碎,掩埋到土地之中,还有等谷物收获之后燃起山火,让草木灰和土壤混合,也是恢复地力的方法之一。
还有就是人和动物产生的秽物,其实也是最能恢复地力的物质之一。
这是一种在秦梨眼中较为贴近这个时代思想的话语,可在她描述了这一过程后,秦小弟却瞳孔震动,自心底生出了难以言喻的震撼。
在阿姐口中,人出生起喝的是奶水,再大一些便可以吃粮食,野菜,野果这些含有地力,需要吸收地力才能成长的东西。
人吃掉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吃掉了地力,因为人无法直接吸收地力,需要依靠植物吸收,抽取土壤之中的地力,才能让人收集到足够的地力食用。
所以人是吃了地力之后长大的,山里头的动物也是吃植物长大的,于是动物身上拥有比植物更多的地力,人吃了动物身体就会比吃植物长得更好。
一个人的成长相当于带着一块土地的地力开始逐渐长大,就好像树木一样。
而把人吃掉庄稼所生出来的秽物送回泥土之中,就可以让土地更快恢复地力,因为人其实吃下庄稼之后,是不能把里头的地力全部吸收的。
这就是秦梨对人吸收营养物质成长所转化出的更容易让人理解的话语。
说到这儿的时候,秦梨又想起来,如果是浓度较高的养分进入土地之中会灼烧植物的根系。
可她思索许久也不知道这段话要如何表达,于是便对秦小弟开口说道:“但是人生出的秽物事实上是是含有毒性的,这些毒性需要挥发一阵子埋在土里。
等到毒性消减之后,才能被土地吸收成为地力,而后才能让庄稼吸收。”
而当秦小弟听了这地力说之后,便将其告诉了秦母。
从那时候起,秦梨一家便开始将秽物集中在一处,收集起来之后和植被间隔,掩埋在土地之中。
而力气极大的秦母也开始从山上的竹林,落叶林之中寻找秦梨口中所说的那一种沃土。
将那一处的泥土握在手中,泥土蓬松散开,颜色偏黑褐色,锄头深挖下去可以轻易寻到地龙也就是蚯蚓的土壤。
然后将这些土壤搬回家里头的菜地,还有庄稼地里头,和原先的土壤混合。
这般举动让秦梨很是意外,秦母不辞辛苦的从山上一筐又一筐的背着泥土,搬到自家的地里。
这是一件极其费体力的事情,即使是秦母每日也只得背上两三筐回自家地里。
而秦小弟将虾蟹带回家中时,也会担上一担子湿泥带回家中,让家中那几亩田地的土壤与河里的淤泥混合。
见识到秦母同秦小弟的举动之后,秦梨终于意识到,在她口中那些最寻常不过的知识,是这个时代的农民闻所未闻的昂贵知识。
没有人告诉过它们可以这样做,它们种土地只能听天由命,能否吃饱是它们最向往却又最不可掌控的事情。
而秦梨口中所描述的知识,却可以改变它们靠天吃饭,听天由命的生活,故此竭尽全力的去维护土地,以祈求一年的丰收,将这些知识牢牢的记在心底。
真是,沉重至极的信任,秦母和秦小弟都如此相信着她,让她改变一家人生活局面的想法愈发的壮大。
她,不能愧对这一份信任。
那些曾经虚无缥缈,遥远又伟大的精神在记忆里复苏,于脑海之中冉冉升起。
她想改变这个世界,想让人人都能有饭吃,吃饱饭。
她曾经见识过的盛世繁华不是幻影,人和人之间的历史在岁月的路程里不值一提,可是那些传承的精神却一直流淌在血液里。
为这个时代书写赞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着秦小弟和秦母弓着腰,在地里头掩埋着秽物,她然后看着一旁被从地里清理出来干枯的草堆忽的灵光一闪站了起来。
看着秦母开口说道:“阿娘,咱们家不沤肥的吗?”
是的,沤肥。
就是将人和动物生出的秽物还有秸秆草枝收集混合起来,堆放在一个地方,随后还要建造一个简陋的固定区域,以防肥力流失。
将这些东西堆积在一起后,等待雨水还有内里开始的腐朽发酵产生高温,形成更加富有养分的肥料。
随后便可以生产出类似腐朽了的黑泥一样的有机肥,肥力强,里面的微生物活性也大。
将这些肥料撒入泥土之中,可让土质疏松,提高农作物产量,也不易让农作物产生烧根的现象。
听着阿姐口中又吐出的新奇词汇,秦小弟摇了摇头,而秦母也一时半会摸不着头脑。
看着二人的表现,秦梨顿时就知晓了二人对沤肥一说毫不知情,毕竟她会记得农村有沤肥一说,还是因为小时候看农业频道所记下的些许印象。
她所说的追肥二字一家人是听进去了,可沤肥却是迄今为止人们未曾做过且不能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