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少闲时(92)+番外
但是很快就被人解决了,那人只是用一大把树叶竹片做了个伞状的围盖,将木杵包裹,石槽之中因为冲击力飞起的粮食就会自动被挡住下落。
勤劳的妇人们将此物视为珍宝,将跷跷板旁边的杂草灌木全都拔了去,然后用木锤把地面砸得十分平整,每日还有人前来清扫一番。
蓬头垢面者是不允许靠近这个比较常人舂米效率高了四五倍的宝物的,需要身上保持整洁才能来到此地舂米。
有了此物妇人们可以花一会功夫舂上好几天的米,还有人打算将冬日里所有存的粮食全都舂了,被村长规定每人定量之后才作罢。
而且很快就有人发现,即使是孩童也能轻松使用这跷跷板,并不需要大人上手舂的米也一样碎,这就更让人惊叹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舂对于女人而言不仅仅是舂米,更是一种刑法,这种反复挥动双手消磨体力和意志力的劳作是一种极其残酷又只得忍受的事。
能轻松玩耍后还能舂米的跷跷板被妇人们视作神具,可惜的就是此物就暂时一架。
随后在一众抱怨声中,秦木匠不得不经过秦梨一家的同意后,又在村子里开始做起了第二架给村中的妇人们使用。
而妇人们则是愈发的喜欢秦竹这个孝顺聪慧的孩子,然后看着自家的蠢小子愈发的气不打一处来。
怎么别人家的小孩看见母亲劳苦会制作曲辕犁跷跷板,而自家的除了帮干点活就啥也不会呢?
于是一时间秦家村的孩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
第96章 眼见可为实
舂米获得的麦穗并没有变成面粉的程度,摸上去满是颗粒感,还需要用竹篱一遍遍的翻扬,去了里头的麦皮后才能把麦穗磨成麦粉。
而秦小弟是个极其较真的人,为了见一见阿姐口中的馒头面条,十分认真的翻出了家中的硬木板竹节。
然后在木板上用力的将那些麦穗一点点一点点的研磨成麦粉,见着秦小弟的举动,秦梨随即也开始了制作馒头的准备。
关于如何制作馒头的技巧她是如何知晓的,那首先就得是她可爱可敬永远减不下肥的同桌。
是她让秦梨晓得了什么一种叫做老面馒头的存在,而取代酵母帮助馒头发酵的存在就是发酵了的老面。
而老面指的便是面粉加少许的水,存放在室内发酵后含有丰富酵母菌的面剂子。
于是秦梨提前一天将秦小弟研磨出的些许麦粉合水,糅成了一个小小的面团,然后摘了些许姜叶沾水后便盖在了那个面团上。
一夜过去,那面团子便顿时膨胀了些许。然后秦梨便开始和秦小弟研究如何制作馒头。
老实说,她是个南方长大的孩子,对于制作馒头着实没有多少心得,不过好在她那热爱美食还爱同她分享的同桌。
某某天带着两个老面馒头来到学校,说是老面馒头不用放酵母还吃起来香甜无比,然后同她详细介绍了何为老面馒头的做法。
首先要用到上一次做馒头留下来的经过发酵之后的老面,因为里面的酵母菌蓬勃生长于是便能替代酵母。
老实说,在秦梨的印象里她没吃出那个老面馒头的特别,相反她还感觉有一丢丢的酸味。
不过如今也只能相信同桌的话了,她着实是没有什么经验的,老老实实的一点一点加水,然后姐弟二人轮流揉搓面团。
可是两个七八岁的孩子着实是力气不大,最后还是让秦母出动,待到秦母洗净手之后,那一双大手抓着手中的面团便开始反复揉搓了。
揉着揉着她还是感觉这面还是有点沾手,这定然就是水放的多了。
之前它们觉得加的水比例应该刚好,大概的原因应该是没有秦母的力气大,所以没把水都揉进去。
而秦母揉面不说简简单单,那也是轻而易,于是本着干了就多加水,湿了就多加面的原则,秦梨随后又加了几次面粉和水。
然后将先前留着的老面掰开,又反复将这面团揉搓之后放在了竹篱里头,她在面团上头同样撒了些水后便将姜叶盖在了上头,这是给馒头保湿。
不然等到醒面发酵的时间还没过去,这面团表面就已经干干巴巴。那馒头要能蒸出来,那吃着也应该全是疙瘩。
然后姐弟二人就从地窖里头搬出了先前制作的黑陶,这些黑陶由她在地上绘图,让秦小弟制作了许多样式。
其中有几个是专门制作出来的大锅,她就打算用这黑陶盛水,上头放上竹篱来蒸馒头。
那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之后,一脸迷茫不知道儿女要如何制作麦团的秦母便继续外出干活,而姐弟二人则在家中开始继续习字。
只不过待在家的时日里里,倒是让秦梨发现了秦小弟身上一件极其特殊的事情,那就是秦小弟竟然是一个左撇子。
当今的时代并没有纸,姐弟二人只得在地上书写,后来秦小弟就渐渐的开始在竹片陶罐上刻字,而且这些字还挺规整漂亮。
秦梨就不一样了,她想试试刻字但是陶刀下出现的线条总是歪歪斜斜,横七竖八像什么诡异花纹。
这大概是因为秦小弟一直学习篾匠的技术,所以双手的灵活度极高,才让他得以完成这样的举动。
老实说,秦梨一开始发现这事是极为惊讶的,那就是秦小弟除了左手写字,右手同样会写字。
她教导秦小弟识字的时候都是用右手教他写字,秦小弟也会跟着她学,可是有时候因为有事要忙,他就会用右左手交替着练字。
于是久而久之,他就两手都能写字,而且两只手写的字还极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