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成反派大佬的女儿后我躺赢了(900)+番外
跟着阿父进入军营后,见到了太多的死伤,他又学会了责任与义务,明白了妹妹往日所说的那些大道理,开始将自己变成了和他们高大英明的阿父一样,成为可以让人依靠的存在。
如今,阿父和哥哥都走了,他与表兄留在了北地,但表兄要不断外出,留在北地城的时间极少,真正陪着妹妹的人其实就他自己。
让妹妹身边没有旁人,只有自己独自守着,年幼时他一直这么想着,后来懂事了,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说秦疏那样讨厌的混蛋,就是阿父阿母和两个哥哥想要亲近妹妹,他就没有任何阻挠的理由。
现在好了,这里只有他自己。
萧锦安再次成长了起来。
他每日都起得很早,像阿父阿母也像是哥哥们一样,起床后先去看一看妹妹,若锦晏醒了,他们便会一起吃点东西,再各自做各自的事。
若锦晏没醒,他会吩咐侍人仔细伺候着锦晏,自己安排好府里的一切,处理一些他能够处理的公文,再带着人前往军营去,有时候他在军营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则会带兵外出,若遇上一些突发情况,则要三五日才能回来,那时他总是先让人回城给锦晏送信,之后自己回来时,往往送锦晏一些漂亮的兽皮或者是精美少见的玉器。
但这都不是锦晏所需要的。
她生来矜贵,珠宝玉器于她而言是最没用的装饰。
可若是他从外面带来一些先前从未见过的种子,长得奇形怪状的药草,因改朝换代而遗失的一些残本,抑或是一些画着奇怪符号的龟甲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消息,那锦晏一定会喜笑颜开,欢欣鼓舞。
她就是这样。
萧锦安想着,便勒紧了缰绳,飞快地向家里赶去。
“拜见秦王!”
军中的小将军,朝中的小秦王,在这里都得去掉一个“小”字,他就是秦王。
萧锦安下了马,又从马上取下了他外出时从农人那里得来的据说是长得又大又肥特别高产的一些麦种。
因为锦晏和农家的宣传,百姓在种田时碰到这样颗粒又大又饱满的麦穗时,都会格外留意,单独留下种子,然后将其上交给仓啬夫,仓啬夫交到县里,再依次向上呈递,最后送到负责农事的农家人手中,以便他们进行培育选种。
提着一兜麦种,萧锦安满脸都是笑,进门时还哼着从民间听来的一些小曲儿,但走了没几步,他脸上笑意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阴沉沉的挑剔。
“姓秦的又来了?”
对匈奴之战结束后,没回长安的不止他一个人,秦疏也没回,只是他留在了北地,而秦疏去了更为荒凉偏远的西北。
短短几个月,秦疏不仅带人灭了两个小国,还找到了一处盐池,锦晏得到消息喜不自胜,她的身体状况无法在进入冬季后远赴苦寒的塞外,便只能派墨家人前往,并在那边按照她交代的方法开始晒盐,如今产盐量已经足以覆盖整个北地所需了。
从北地城到秦疏所驻扎的地方,快马加鞭不停歇少说也得小半月,可他依旧每隔两月就来一次,每次都把自己弄得像个饱经霜雪的侠客一样。
结果毋庸置疑,还是萧锦安讨厌听到的答案。
他一边走,一边低声骂着,“老天也是不开眼,塞外的风雪那么大,怎么就没把他拦住呢?”
身后的护卫家仆都眼观鼻鼻观心,仿若什么都没听到。
毕竟都习以为常了。
萧锦安找过去时,秦疏正在教锦晏射箭,看到他的第一眼,萧锦安险些没认出来那个黑影是他。
太黑了。
又黑又高。
忽视那对明亮锐利的招子和一口雪白的牙,简直无从辨认了。
砰的一声,箭矢精准地扎入了几十步外的靶子中央,锦晏挑了挑眉,得意之色尽显,她兴头不错,还想再试,一只手却从她的头顶掠过,一把抓住了那张弓。
“殿下,今日不能再练了。”
秦疏制止了她,并不顾锦晏不悦的神色,强行将弓夺了下来。
方才一直盯着秦疏那张讨人厌的脸,此刻萧锦安才注意到,那张弓是新弓,用的材料也是塞外独有,显而易见,这是秦疏带来的。
在锦晏想要抢回弓时,萧锦安咳了一声,大步上前,强行横在了锦晏和秦疏中央。
一看到他,锦晏顿时眉开眼笑,“哥哥回来了?”
原本霸道爱玩的小少年,如今又高又瘦,身影逐渐跟两个哥哥重合了,稳重而冷静,却又比他们多了一些恣意潇洒,越来越有哥哥的样了。
萧锦安故作沉稳地点了点头,但对上锦晏欢喜的目光,他很快又露出了笑,将手中的东西给锦晏看,“你猜这是什么?”
他手中的麻布袋子很厚,但里面的东西沉,压在袋子上露出了一些痕迹,从那些个熟悉的轮廓锦晏就猜到了答案,她高兴不已,“你在哪儿找到的?这么多呢。”
萧锦安也跟着笑,一手提着麻袋,一手牵着锦晏,边走边给他讲这些种子的来历。
走了两步,锦晏忽然回头,“秦疏,走啊。”
秦疏弯了下眼,抬脚跟上。
这时候,小秦王却冷哼一声,阴阳怪气地开了口,“啊~秦疏也回来了?在哪儿呢?哎哟太黑了没看到,还以为有人把军中训练的靶子搬来家里了。”
锦晏:“……”
秦疏:“……”
第836章 全家都是造反狂魔(118)
萧锦安也并非时刻都讨厌秦疏,像现在这样,锦晏得到麦种与农家一起去做培育只剩下他们两个的时候,他对秦疏的观感便会变得顺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