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逍遥人生(157)

作者: 时光悠悠 阅读记录

她仍旧记得她去贾府参观大观园的时候,贾府还是花团锦簇的,怎么现在就被抄家了。

刘姥姥:“我的天啊!怎么这么突然呢?那你们这些人有去处吗?”

佩瑜把大家的安排和去处说了一下。

佩瑜:“情况就是这样了,如今我就这么些银子,在京城肯定是待不下去的,京城外面我也不熟,就认识刘姥姥您,因此想来看看桃花村这边是否适合买房定居。”

刘姥姥:“探春小姐考虑得很是周到,其实这桃花村是个不错的村子,村民们都挺善良的,大家日子都过得不错,不过在这村子里大家大部分都是种田,种田就是靠天吃饭的,之前我去贾府打秋风,就是因为遭灾没有粮食收才去的。”

佩瑜:“如今我也不是小姐了,姥姥叫我探春就好了。那这样一个离京城不远的地方,房子是不是不好买?”

刘姥姥:“这倒不会,我们虽然距离京城不远,但是还不算京城人啊,村子里的人有出息了,就会跑去京城安家落户,因此这村子里倒是有房子要卖的。”

佩瑜:“谢谢刘姥姥的告知,可否请姥姥帮忙带我去看看?我如今也算是无家可归了,因此想要早点安定下来。”

刘姥姥:“嗨,这算什么,我这就带你去!”

于是才一盏茶的功夫,佩瑜带着侍书和翠墨又跟刘姥姥出来了。

佩瑜一行人走在村子里,得到了村里人的重点关注,毕竟佩瑜几人是生面孔,幸好有刘姥姥带着。

刘姥姥带着佩瑜他们先去了村长那里。

村长家的青砖瓦房更加气派,生活条件一看就非常不错。

村长:“是什么风把刘姥姥吹来了?这几位是?”

刘姥姥:“这个是我的远房亲戚,家里出了点事,想要在这村里买房置地安家,因此我带她来找村长,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和地卖?”

村长听了之后点点头,认真打量了佩瑜一眼,他看得出来这应该是一个主子,后面的两个应该是丫鬟,估计这又是京城哪家大户人家落难了吧!他看这位小姐眼神清正,态度落落大方,也没有瞧不起乡下人的感觉,就决定可以接纳她到村子里来。

村长:“这位小姐,请问你会种地吗?你到时候要以什么为生呢?”

佩瑜:“村长叫我探春吧,我并不会种地,到时候如果可以,我想买几亩田租出去,每年收点粮食,我主要是靠刺绣为生,我刺绣的手艺很不错。”

刺绣的收入不错,尤其是精品就更加不错了,这是一个很正当的收入来源。

佩瑜之前作为一个国公府小姐,刺绣学过是正常的。

村长听了佩瑜的话,果然没有再说什么。

村长带着佩瑜他们去了村尾的一栋房子前面。

村长:“这房子的主人已经搬到京城去了,我看你孤身一人带着两个丫鬟,住处也不需要太大,这处房子就很合适。”

佩瑜打量着这房子,它是一栋带院子的房子,房子是青砖瓦房,房子结实,瓦片还是新瓦,看来是刚换过不久的。

进去里面一看,发现房子还是挺新的,住她一个人和两个丫鬟是绰绰有余了,更让佩瑜惊喜的是,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这样吃水就方便了。

第147章 红楼贾探春25

院子的围墙既高又稳,给人很大的安全感。

不过屋子里都是空的,家具之类的东西都搬走了,真就只卖一栋房子。

房子在村尾,房子外面就是青山了,只是这山很低,应该不会有野兽之类的东西。

佩瑜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对这套房子还算是满意的。

佩瑜:“村长叔,请问这房子要多少银子?”

村长:“八十两。”

刘姥姥:“村长别欺负人家小姑娘了!就这房子,在村尾这个地理位置就不好,里面也没有家具,还是乡下的房子,何况还不是新房子,怎么就值八十两了?”

这个时候的银子是很值钱的,一个鸡蛋才一文钱,一两银子就是一千文钱,八十两银子还是挺多的,可以让一个几口之家过好几年。

村长:“这也不是我的房子,我也是帮别人代卖的。这样吧,六十两怎么样?”

刘姥姥:“五十两!你们愿意就成交!”

刘姥姥在说这话之前,就拉着佩瑜到一边商量好了价格。

村长:“好吧,就五十两。”

能卖出去一套是一套吧,这村里还有好多套空房子呢,乡下的房子,五十两也差不多了!

佩瑜:“地我就先不买了,暂时没有那么多银子,我要先打家具,然后等刺绣赚钱了再买地。”

佩瑜要当一个明面上没有存款的人,要不然她才分了一百两银子,又买丫鬟又买房子又买地又买家具的,一百两怎么可能够用呢?如果她拿出来了,就说明她私藏了银子,被宝玉他们知道就不好了。

村长:“既然你决定好了,就拿着银子和我去办房契吧,你带了户籍了吗?”

佩瑜:“带了。”

佩瑜在被贬为庶民之后,官府给佩瑜新办了户籍,是单独一个女户,其余的没有结婚的人也是这样的。

佩瑜和刘姥姥就跟着村长一起去衙门办了手续,拿到了那栋房子的房契。

佩瑜拿着新鲜出炉的房契,心里很高兴,认真看了看,就把房契小心地收到了空间里保存。

然后刘姥姥又陪着佩瑜去做家具的木工师傅家里买了现成的家具,让他们送货上门到佩瑜刚买的房子里摆好,家具一共花了二十两银子,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也都置办齐全了。

在这期间,佩瑜还带着侍书和翠墨去刘姥姥家吃了一顿午饭,等一切忙完,已经是半下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