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谋士系统在三国(106)
但要让陆离知道,他会将其评价为欺软怕硬犯贱。
不过就算不说这些,袁绍现在处于一个类似于有求于人的境况之中,还是颇为放得下身段的。
陆离看着自己说不喝酒,袁绍不仅没有劝说,还亲自动手撤酒:“本初兄很是不必忙这些表面上无关紧要的小事,便是喝一杯酒还能把我喝死不成。”
袁绍一脸无奈:“伯安慎言,岂能将这等字眼随意挂在嘴边。”
陆离轻笑,似乎觉得袁绍这话有点好笑:“本初兄当日离洛阳之前,与我说能屈能伸,知进知退,方有来日可期,不知如今本初兄屈伸如何,进退何得,来日又何在?”
袁绍将酒往旁边地上一放,就地坐在了陆离案前:“绍之来日,正在伯安。”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而若能得名正,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信众,众从方得事成!”
陆离冷笑:“不想在本初兄看来,离竟是名正之所在,却不知道名从何来?”
陆离表现的颇有几分要名没有,要命一条的架势。
袁绍也不跟对方兜圈子:“伯安没有,先帝也没有吗?”
虽然陆离在朝会上当众说过,但是大家都是搞政治的,有些事情岂是那般不便之物。
陆离敛笑,他看向袁绍的眼睛,似乎要辨别一下这到底是忠臣还是奸佞:“你袁氏养的好家贼,却要去借先帝的名,我只怕驱狼引虎,后患难除。”
袁绍闻言也是气急:“此事固然有我考虑失当,可定策之人岂我一人,后来大将军计策也改,只是那董卓不愿从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伯安便非要抓着我等过错一直不放吗?”
陆离点头:“我心中有问,若不得解,不敢将先帝之名轻付。”
袁绍意识到关键来了:“伯安请问。”
“我问袁太守,若当真得以聚众起兵,可会当真聚众一心,兵发洛阳,救驾杀贼,不达目的,绝不旋踵?”
袁绍不做犹豫:“我会!”
只两个字不足以让陆离相信:“口说无凭。”
袁绍当即拱手誓道:“皇天在上,后土为证,我若有违今日之言,当死于兵锋之下!”
这誓言说的倒是好,可究其本质不也是口说无凭吗,陆离其实半点不相信所谓的誓言。
这种事情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无论你话说的多狠,该做不到还是做不到。
可既然对方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他若是继续不应,就不像话了。
他这次会来渤海,本也就是打着这个主意的。
虽然按照演义与正史都存在这样的人,但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站出来。
陆离不会一味地等待,与其将命运全然交到别人手上,为什么不自己抓住机会。
聚集一群人去打一场注定会出现也注定会失败的仗,陆离不能预知这个过程中具体会死多少人,但他对这件事情是心里有数的。
离开洛阳后,他明明可以去乐安郡,可以去颍川,可却偏偏只能来渤海,因为全天下忠臣义士都觉得陆侍中会来,那么他便不能不来。
他来了,可也确实该想想办法了,人不能总是受制于人设。
这场注定会让人大失所望的讨董之战,岂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57章 功过得失
陆离算是因为自己搞出来的人设坑了自己一把,可事实上就如同他想的那样,许许多多的人都觉得这是不出所料,是令人钦佩,是正确选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所应当。
他们知晓的陆伯安就该是这样的,他们听说过的深受皇恩的陆侍中就该如此作为。
别人出来做这件事情,可能还需要一点特殊手段,可陆离出来做这件事情,都不用搞矫诏,也不必假托朝中三公之名,直接就能用先帝之名。
诚然当初他当着朝中众人的面说过,没有所谓的立储圣旨,也不存在废立之说,可他也说了,先帝临终前托付他两位皇嗣的安危,如今董卓在京中废立少帝,作威作福,如何称不上有损先帝子嗣,如何不能说是天怒人怨。
甚至就算没有陆离之前在朝堂上的辩驳,他也依旧是可以用先帝的名的。
先帝的名义别人拿出来用可能没什么人会信,但陆离站出来用却是一用一个准的。
毕竟最招人恨的宦官们说的先帝遗旨,大家都半信半疑,现在说讨伐董卓,不信不是大汉人。
刘宏死在了最信重陆离的那一刻,个大汉都或直接、或间接的见证过那份信重。
自从刘宏大过年的,带着陆伯安跟自己的母亲与妻子孩子一起守岁后,大家甚至都做好了对方会给陆离改姓刘,认个兄弟甚至是儿子的准备了。
不夸张的假设,他们那位任性的先帝绝对是做得出这种事情来的。
事实上当初若不是陆离拒绝,他早就在中平六年二月就被封侯了,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皇甫将军打了胜仗,陛下表示这都是他亲爱的侍中举荐有功,军功章就算不占据全部,怎么着也得分个三分之二吧。
而既然有了军功,封侯岂不是所应当的事情。
曾经被刘宏甚是喜爱的十常侍就封侯了,现在轮到他最为喜爱的侍中,但凡不是他为了对方的名声考虑,哪里还需要等到皇甫嵩立军功,早早就封侯了。
而就他这种偏心眼的分功手段,但凡不是皇甫将军本身真的跟陆离关系好,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挺乐意成全的,稍微小气一点绝对分分钟反目成仇。
可是面对这份陛下有意,皇甫嵩也愿意成全的封侯机会,陆离依旧选择了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