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谋士系统在三国(268)

作者: 辣个糊涂 阅读记录

在听过张鲁的一番传教奉献学说之后,刘备只觉得自己对新鲜事物离谱情况的接收范围大大扩张。

不仅猜到了可能会有的拒绝上交税款的借口,刘备甚至都做好了可能见不到袁绍的准备。

然而借口方面虽然被他给猜对了,见不到却是猜错了。

袁绍还是接见了他们的,虽然前期交流过程大多是对方的臣属在与他们沟通,但至少袁绍也坐在上首不曾离开过,就双方的地位情况来讲,对方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事实上不只是刘备他们对于袁绍的接见惊讶,袁绍这边也有人想不明白自家明公这又是咋了,之前刘备他们还在别的地方时,对方的态度还是一个到时候随便把他们打发了就行,结果到了自己这里,对方却正儿八经的搞上接见了。

难道是有什么内部精英谋士团体商量出来的新计策,但是我没有被归纳在团体内?

反正总不会是明公你真的准备给钱给粮吧,我们瞅着你也不是这样的人啊。

尽管有人想不明白,但谋士里面还是有明白人的,而很快,想不明白的那部分人也就都明白了。

眼看着有关税务的事情上说完了,袁绍主动与刘备cue起了许昌的事情,比如说之前许昌的疫病,而说起疫病,就不得不说波及范围之广,比如说几位九卿,比如说某位被感染的陆姓男子,而提某位陆姓男子,袁绍状似毫不在意的随口问了一句对方跟玉佩的二三事。

话都说到这里,大家要是再不明白袁绍老毛病又犯了,那可就不配当谋士了。

不是,明公啊,你特意搜集的玉佩当时都气的给摔了,怎么现在看起来好像又将人给原谅了呢,距离产生美对你而言就这么至名言、实事求是吗?

不少人是真的不明白,也同样也有明白的,非要说多在意是假的,但要说不甘心那绝对是真的。

四世三公袁氏公子活到这么大,真正可以被称作挫折的统共就那么几件事情而已。

一是自始至终都不顺的兄弟。

二是招来了董卓这头白眼狼。

三是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害了洛阳的家人不说,最后讨伐董卓还失败了。

四就应在了陆离身上。

至于其他诸如宦官、诸如公孙瓒等存在,尽管也并非一帆风顺,可最后到底都被他给攻克了,那么那些磕绊就不再是磕绊,而是成为了印证他百折不挠的功勋点。

虽然说也并不是他看中的人才就尽数归了他,但他对其他不曾选择他的人才,也没有像是对陆离那般下过那么大功夫不是。

说不清到底还有多少的情谊,结合上巨大的沉没陈本,这才是袁绍始终当断难断的重要原因。

某些聪明人甚至还能看得出来,其实这里面的不甘心,还跟陆伯安的选择有关系。

他要是选择刘协,哪怕对方如今没啥实权,可到底还能归因于对方忘不了先帝的恩惠。

可他选择的偏偏是在袁绍看来,哪哪都不如自己的曹操,这不就让人难受了吗。

再小声蛐蛐一下,他们家明公本也不是多么善于决断的人,卡上这么些debuff,被卡住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刘备不清楚这里面的三五事,也不像袁绍阵营的一群人已经习惯了他们明公的某些特殊情况。

但他曾经见证过当初讨董联盟过程中,开头时俩人的和睦,他们两个当初能在那样一个情况下联合起来搞声明,在世人看来,跟将性命与名声一起放上了赌桌也没啥区别。

最后的决裂虽然除了袁绍与陆离两人外没有别人在,但谁不知道陆侍中从袁盟主营帐中出来后,就头也不回的打马而去了。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俩人当初肯定不是什么体面分手。

当初袁绍准备另立刘虞为帝,依照着陆离那个性格,指不定怎么怼人呢。

后面对方在袁绍明显势大的情况下选择了当时仅有一郡之地的曹操,已经足够说明事情。

现在连玉佩都带上了,更是不必多说。

此刻面对袁绍的询问,刘备说的也大多是大众都知晓的情况,因为在他离开许都时,陆离已经不是尚书令了,他以“陆侍中”称之。

袁绍听到他这么称呼,却纠正道:“大鸿胪。”

“曹孟德向陛下举荐,如今他是大鸿胪了。”

刘备只是感慨了一下袁绍的消息灵通,但袁绍的下属们需要思考的东西就多了去了。

虽然这也不是什么难打听的绝密消息,可明公你知道的比从许昌出来执行任务的刘玄德都快,你不觉得这里面有点问题吗。

袁绍不觉得有问题,他认为自己这是知己知彼,如何称得上有问题。

当然了,他也没有一直纠结在陆离的事情上,反正人现在怎么也不能过来,他操那么多心干什么。

曹操成功挖了先帝的墙脚固然让人生气,但有些事情有了第一次,还用担心没有第二次吗。

袁绍看向田丰,田丰立刻明了,他们家明公恢复正常了,他对着刘备道:“之前许昌突发疫病,以致于讨伐反贼之事无功而返。”

“当初曹司空派人前来,还以言语相激,道我主只堪配他那等人来,要我等大义灭亲以证清白,却不想我方倾力而出,最后倒是曹司空出了岔子。”

“却不知此事,当做何说?今后,又当如何?”

刘备:“这……”

刘备为难极了,他倒不是不会言语之人,主要问题是他也没有这个权限去代表曹操应答或者拒绝什么。

甚至就连解释,他也没有那个立场去帮着对方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