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谋士系统在三国(86)
因为对方在生死线上走了一遭的张让等人,心中渴盼对方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然而对方的工作完成的堪称完美,简直像是已经送走过好几代皇帝一般,行为举止、礼节次序无有半分疏漏。
陛下已经去了,可对方好像依旧是离对方最近的那个人。
都说女要俏,一身孝,可对方一个男人一身丧服站在那里,哪怕面上有泪、音中带悲,却也依旧夺走了满室容色。
所有人都忍不住要看他一眼,而陆离的阵营羁绊度在这一眼眼的注视下定格于100%。
陛下,你到底还是送了我一份大礼。
众臣的拜揭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到了要确立新君的时候了。
大家的视线不由在陆离、何进与张让之间来回切换,不确定接下来谁将是站出来给出一个答案的存在。
一切就如同刘宏对陆离说的那样,他一死,说的话便也都不作数了。
曾经被他专门交代过的蹇硕沉默不语,曾经被他叫来暗语托付的众臣同样如此。
不管刘宏心意如何,一切早在何进活着进宫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答案,在大将军舅舅以及支持他(厌恶宦官)的一众士人的拥立之下,刘辩成为了继任之人。
曾经得到过刘宏暗示的刘协面对这个结果没有轻举妄动,不说他的动作有没有用,就只说此一时彼一时,已经足够让他不确定了。
当时父皇看好于他,是觉得自己时日还长,能够等到他长成的那日。
可若是换成命不久矣的父皇,或许也会想着国赖长君,稳妥起见呢。
所有的承诺,哪怕那份承诺来自于父亲、来自于帝王,只要没有落实,那便只是空话。
第50章 攻守易形
大汉自来以孝治国,便是继任之君已经定下,那也不能为了登基忽视先帝的葬礼。
皇帝的皇陵一般都是在还活着的时候就早早开始修建的,不然要是等死了现建,那恐怕皇帝尸骨烂了都埋不了。
刘宏的皇陵为文陵,是在他登基五年后,也就是他正式掌权后开始修建的。
在继任之君尘埃落定后,一切先帝后事的处都堪称井然有序,而陆离在个过程中,除了最开始的赞导众事外一直是沉默的。
何进说刘辩继位时,所有人都明里暗里的观察他的反应,没有被刘宏明确托付后事的他保持了沉默。
后面何进对当初陆离被人假传陛下之命叫入宫中一事,将罪责推到已死的小黄门身上时,陆离也保持了沉默。
直到为先帝定谥号为“孝灵”二字,他实在是不能再沉默了。
虽然就刘宏做的那些事情,这谥号还真的没有冤枉了他,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他亲儿子继位,如今还是大汉王朝,这谥号还可能会更难听一些。
但别人可以客观公正,陆离在这件事情上却是不能客观公正的。
陛下……先帝对他的种种优待有目共睹,不提真情假意,他若是一言不发,这要让人如何做想。
事实上朝中也都在等着他发言,明明有何皇后,现在该称呼对方为何太后了,明明有何太后在,可偏偏在众人眼中,陆离倒是比对方更像是刘宏的遗孀。
对方是伦上的遗孀,陆离则是政治上的。
陆离在众人的注视中出列:“陛下,臣以为不可。”
“先帝自登基以来虽称不上尽善尽美,可‘灵’之一字,到底太过。”
大家听了这话,只觉得陆离这春秋笔法也太过春秋了一些,先帝的行径那叫做称不上尽善尽美吗,那分明就是荒唐事做尽。
别看大家恨宦官恨得不得了,可实际上到底是谁给了宦官这些让人恨的权力,大家心里也都是明白的。
先帝活着的时候大家拿他没办法,但人一死,攻守那可就易形了。
也正是因为臣子们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皇帝的身后名,所以不少皇帝年才会在老后,在对待臣子时表现出一些看起来心软的放纵。
当然了,你要是有个有本事的好儿子,可能还稍差一点,但刘辩显然距离能为死去的先帝钦定身后名差的远。
可能陆离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说法无法服众,再被反驳后,索性便拿大汉的万能用字“孝”来说事:“我大汉素来以孝治国,朝中众臣如今竟然对子骂父,何其无礼,尔等眼中可还有陛下,可还有君父!”
这一个地图炮开的,可当真是颇有先帝的风格。
被cue到的刘辩选择看向舅舅,而他舅舅则是看向袁绍,袁绍看……袁绍不看别人了,袁绍直接自己开口道:“陆侍中此言差矣,先帝向来质朴天然、不屑矫饰,礼待众臣,虚心纳谏,如今朝中众卿与陛下皆是遵循先帝之愿,何来无礼、不孝之说。”
陆离冷笑,只觉得这袁绍比自己更能胡说:“袁校尉倒是能言善辩,只是不知朝中众臣出于何想,竟给质朴天然、不屑矫饰,礼待众臣,虚心纳谏的先帝,定谥号为‘灵’。”
陆离好记性的重复了一遍袁绍的话,成功用魔法打败魔法。
袁绍想搞“捧杀”这一套,陆离可不会上当。
可任他如何巧言善辩,终究难敌众意。
他们说不过陆离没关系,他们可以让他不说话。
天子近臣,天子近臣,如今天子都没有多少权力,天子近臣自然也水退船低。
再者说这件事情上陆离确实是没有道的那一方,要是继续辩论下去,恐怕刘宏做过的那些破事真的就要当朝全给翻出来了,真要这样,陆离还是得闭嘴。
况且这事可不只是给先帝定恶谥出口气那么简单,这还是众臣与新君的较量,外戚对投诚士人的交代,甚至是一种确立威信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