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知南回送李群英两本书和一本剪报:“再接再厉,一起努力。苟富贵,互相旺。”
“好好,互相旺。”
李群英高兴而来,兴尽而归。
初六是王翠花来,她过年前就回娘家去了,今天刚回来。王翠花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奔宋知南家来。
宋知南一开门,就看见风尘仆仆的王翠花和一地包袱。
“王姐,你回来了?”
王翠花声音响亮,脸上带着笑容:“我回来了。”
宋知南请她进来,王翠花把包袱也往院子里搬,宋知南帮着她一起搬。
等关上院门,王翠花憨憨一笑:“妹子,我给你带了一点乡下特产,你可别嫌弃。”
宋知南说:“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会嫌弃?就是你大老远的还带着这么多东西,实在辛苦。”
王翠花一边往外掏东西一边说:“不辛苦,我力气大。”
说着她拿出一包花生和一纸包小米,“我娘家的花生和小米可好了,小米特别养人。我看你身体还是不够强,得多补补。我妹子跟你差不多大,壮得跟头小牛犊似的。”
王翠花的审美就是人就得健壮得胖,胖还得是实心的。她养孩子就照着这个方向养。
王翠花接着又掏出三瓶豆豉和一坛子酱豆:“这些是我三大娘做的,她的手艺可好了,我们村里谁家下酱豆都是请她去。”
“这是腌好的萝卜干和芥菜疙瘩,你用来就粥吃。”
王翠花说着话还往要往外掏。
宋知南赶紧拦住她:“王姐,够了够了。你能带多少东西?还得送别人呢。”
王翠花又掏出一包菜干:“行啦,就给你这些。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儿,你不嫌弃就好。”
“我很喜欢。对了王姐,你这次回娘家感觉如何?”
王翠花一说起这个话题就刹不住嘴:“好些年没回了,我心里那个激动哟,出发前的那天晚上都没睡好。
等上了火车,我又生怕辛苦攒的东西被人偷了,一直抱在怀里。上厕所都恨不得带上。等回到家里,我爹娘姐姐和弟弟妹妹比我还激动,我娘抱着我哭了半天,说别人家的闺女嫁在附近,想见就能见,哪像我,几年见不了一回。”
“我娘说好在我在城里享福,她心里才好受些。我听到这话,满肚子的委屈突然就不知该怎么说了,我要是说了,我娘不得天天担心?后来我还是没忍住,跟我妹说了,我妹气得撸袖子要来找他们家算帐。我赶紧劝她,我说我在城里有一个妹子了,人家不但厉害,还很有文化。我这次能回娘家,还能带这么多东西,全靠她的帮助。我妹听完特别佩服你。对了,我带的那些毛巾、棉线、肥皂零嘴啥的,可受欢迎了。乡亲们都夸我有能耐,我爹娘脸上也有光彩……”
王翠花觉得自己说得太多了,不好意思地笑笑:“你瞧我,一说话就刹不住车。”
宋知南笑着说:“我爱听这些,多有意思啊。”
王翠花一听这话,又有了往下说的兴致:“我跟你说,还有一件事,就是你和群英给咱们大伙拍的那个剧照和咱们上的报纸,我全带回去了。我们全村的人都抢着看,识字的就看文章,不识字的就看相片。他们都夸我有出息,竟然都当上演员了,还能上报纸。我是我们村第一个上报纸的。我解释说我们是业余文工队,他们才不管啥业余不业余的,就是觉得有本事。我娘还说我要是能回我们村演出就好了,我说那咋可能嘛,那么老远,不过我还是跟他们演了咱们常演的那几场戏,他们拍巴掌拍得手都红了。看完戏,我爹还从乡亲们手里要回报纸自己藏起来,他说以后留着当传家宝,哈哈哈。”
王翠花的笑声很有感染力,宋知南也忍不住跟着一起笑。
她们正笑着,就听见门外传来了李群英的声音:“我在外面都听见王姐的笑声了。”
“群英来了,赶紧进来,我也给你带了土特产。”
王翠花又开始往外掏东西,李群英的东西跟李宋知南差不多。
李群英找双筷子尝了一下豆豉,眼睛一亮:“这豆豉真好吃。”说着她也让宋知南尝了一口,宋知南的反应跟李群英一样。
王翠花见她们是真的喜欢,心里愈发高兴。
东西掏完了,天也快黑了。李群英主动提出用她家的自行车送王翠花回去,王翠花推辞了一下也就同意了。
二十分钟后,李群英骑着自行车回来了。她来宋知南家把王翠花送的东西提走。
临走前,她感慨道:“王姐是真高兴,一路上跟我说个不停,连笑声都变响亮了。”
宋知南也说:“她本来就是一个性格挺开朗的人,被她婆家打压得快失失去自我了。好在现在找回她自己了。”
李群英郑重其事地说:“所以说,宋同志,你的工作和启蒙是非常有意义的。”
宋知南严肃地说:“不止是我,也包括你。咱们要团结起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的女同胞们。”
李群英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行,共勉共勉,我不跟你贫啦,我得回去吃晚饭了。”
李群英把东西放在自行车筐里,哼着歌儿回家去了。
初八正式上班,宋知南带了一瓶子豆豉和和萝卜干给何黛,“这是王翠花王姐送的,你尝尝。”
何黛接到东西,感动得眼泪汪汪的,拉着宋知南的手不放:“知南,我好想你啊。你不在,我干啥都提不起劲。你啥时候能回来呀?”
何黛说的是真心话,以前两人一起吐槽奇葩,分享八卦,一起吃饭,既是工作搭子又是饭搭子,现在一下子失去两个搭子,瞬间觉得生活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