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穿书文艺杠精(254)+番外

何黛有些不解:“我咋觉得你俩都没把李姐夫当回事,说起他这么轻描淡写。”

宋知南笑着说:“那不然呢?天天谈论他?我以后对你的爱人也是这种态度。”

何黛假意打了宋知南一下,“讨厌,一边去。”

回完信后,宋知南开始跟着大家伙一起复习。她仍按照以前的节奏,早睡早起,努力学习。

纺织厂的那些女工们比她用功多了,她们是争分夺妙地学习。她们白天要上班,有的还要做家务带孩子,时间都是靠要硬挤出来的。

她们的家里人明面上不敢反对,但私下里搞小动作的也有不少,比如趁你学习时喊你干活,故意打断你,或者让孩子去你找闹你。

这些女工们苦不堪言,她们很多人下班后便到厂里的礼堂和会议室里看书。

天气越来越冷,她们穿着厚厚的棉衣甚至裹着被子,瑟瑟发抖地背书做题。

男工们搞事未遂,现在也老实起来了,毕竟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一分一秒都得珍惜。

这时候,他们觉察到女工们的基础比他们扎实得多,这些人便厚着脸皮向女工们请教。

有些女工懒得搭理他们,也有些脸皮薄的女工耐不住男工们的软磨硬泡,偶尔也会指点一下他们。

今年的高考是先报志愿再考试。

宋知南第一志愿想报北大,不过很快她自己就冷静下来了。

她前世的妈有一个朋友就是77级大学生,她挺爱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曾说七七年北大中文系在河东省只有一个招生名额。

“那一个人就不能是我吗?”

这个念头一起来,张雪峰老师的灵魂质问在耳边响了起来:“你家祖坟着了?”

她们宋家的祖坟没着,她还是换一个学校吧。河东大学,略过。河西大学还不错,曾经的重点,后来的985,中文系也是河西大学的王牌专业。

宋知南的第一志愿就填了河西大学中文系,第二志愿是河东大学,第三志愿是河东师范。

宋知夏这段时间一直跟着妹妹复习,信心有点,但不多。

她的第一志愿是河东师范,为了保险,她后面的两个志愿填的都是师专。

时间过得飞快,1977年的高考在大家的一片哀嚎中来了。

12月9日10日是考试时间。

考试前一天,大家沮丧、紧张、忐忑,还有人原地发癫。

宋知南应大家之邀做了一次考前总动员,她长话短说:“同志们,明天就要考试了,你们记得拿好准考证,带好笔,尽量多带几支。别紧张,你们觉得自己没准备好,别人也没准备好,放松一点,自信一点。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就是紧张,那也没关系,紧张也是正常的。大家晚上早点睡,别熬夜了,不差这一时半会的。如果有人失眠也不要太当回事,咱们年轻,一宿不睡也没什么,一点也不影响考试。”

失眠这玩意儿,你越把它当回事,它越干扰你。人的心里暗示非常重要,你要是觉得自己一宿没睡好,考试全完了,那就真的完了。

大家认真地听着宋知南的话,尽量把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

就连那些平常总是看不惯宋知南的男工们此时也是安安静静,对她态度相当恭敬。

宋知南的讲话很短,大家都没听够。他们也知道时间宝贵,倒也没缠着她继续讲。

动员会结束后,大家一边热烈讨论着一边往外走。

“宋主任这么一说,我的紧张缓解了不少。”

“我每逢考试必失眠,本来担心得要死,宋主任一说,我也不担心了。不就一宿不睡嘛,怕个头。”

“宋主任真是咱们的福星,我要是考不上,我不觉得对不起我爸妈,我就觉得对不起宋主任。”

“为啥不觉得对不起你爸妈?”

“我爸妈自己都承认把我生得太笨了,我的脑子就随他们。”

“噗,你爸妈还挺有自知之明,我爸妈说我笨是我自己不行,他们可聪明了。”

“哈哈哈。”

大家有说有笑的,气氛变得轻松不少。

宋知南和宋知夏回去后,宋冬宝已经做好一桌菜等着她俩。

“哇,冬宝的厨艺越来越好了。”

两人一起夸,宋冬宝笑得嘴都快咧到耳朵后面了。

三人一边吃饭一边闲叙,尽量聊些轻松的话题。

宋冬宝又开始愁上了:“二姐三姐,你们以后都去上大学了,就我一个人可怎么活呀。”

他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独自生活过。

宋知南说:“冬宝,你也该学着独立生活了。自己一个人特别自在,你试试就知道了。”

宋冬宝根本不想试,他害怕孤单,就想一直跟姐姐生活在一起。

宋知夏安慰道:“没事的,我们寒暑假都会回来,邻居们也会照顾你的。”

宋冬宝虽然不舍但也没别的办法。

三人吃完饭,宋冬宝去收拾碗筷,宋知夏和宋知南洗漱泡脚,整理好明天考试要带的东西后,早早上床睡觉。

次日清晨,天气阴冷,北风呼啸。

大家顶着凛冽的寒风,裹得跟只熊似的进了考场。

宋知南被分在了第一考场,地点就在青阳一中。章无双何黛等人也分到了这个考场。宋知夏被分在青阳二中,其他人分散在市里的各个考场。

大家在考场前揣着手跺着脚,来回走动取暖,嘴里念念有词,边走边背知识点。

分到这个考场的纺织厂女工一看到宋知南,就不由自主地向她聚拢过来。

“宋主任来了。”

“今天的风好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