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嘱咐:“就是这个手机啊,千万别玩了。牛奶啊,也别喝了。还有胰岛素啊,一旦打上了就会越打越多,戒不掉了,还是得靠饮食和生活习惯调理……”
凌田渐渐放空自己,装作一直在听。
进到耳朵里的却是旁边陈寿珍给徐玲娣的建议:“……要么以后给田田盘个小店,自己交个金,也蛮好。”
凌田记得远亲家有个唐氏孩子就是这样的,在小区里开了个小超市,代收快递,她怀疑小舅婆是不是把糖和唐搞混了?
开餐之前,她去洗手间打了胰岛素,回到包厢门口,听见里面王小梅在对凌捷说:“你其实也就 47 岁吧,我们晶晶生老二的时候也快四十了……”
凌捷看住王小梅,反问:“干嘛?”
徐玲娣已经开口问王小梅:“你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啊?”
王小梅怔了怔才反应过来徐玲娣在骂她,说:“我好心给你们想办法,你还咒我?!”
终归还是徐麒麟圆场,说:“不要吵不要吵,阿姐也是心情不好。”
王小梅嘴里还在讲:“就算你们没这个打算,也要考虑下小田家……”
凌捷快要爆发了,田嘉木赶紧拦住她,自己跟舅妈说:“我家里没说什么,我也没这个想法,我们就照顾好田田。”
凌田推门走进去,几个人回头看见她,同时安静。
只有徐麒麟招呼服务员给她倒玉米汁,说:“田田,这个不甜的,你可以喝。”
凌田坐回位子,心里有个小人暴走吼叫:能不能有一分钟,就一分钟,不要提那件事情了?!
但又想到辛勤跟她说的情绪也会影响血糖,那点怒火也只能按耐下去,跟个小摔炮似的,啪一下就没了。
那顿饭,她从头坐到了最后,但吃的很少,是因为心情不好,也是因为很多东西拿不准能不能吃。
回家路上,徐玲娣在车里念叨,说徐斌斌买了新房子,还有徐君君全家的移民办下来了,而后感叹:“过去总以为你们肯定是小辈里过得最好的,没想到……”
“不要讲了。”凌捷阻止。
田嘉木沉默开着车。
凌田听着,心里想,这都是清明节扫墓之后发生的事吧,阿太到底保佑谁这个问题,好像终于有了答案。
但这一天倒霉事竟然还没完,她到家一测餐二,12.7。
她没跟爸妈说,自己一个人关起房门来静静崩溃,补针,等待,再测,直到数值回落 10 以下,这才去洗漱。
洗完澡从浴室里出来,她看见手机上一条新信息提醒,来自辛勤。
他还是像之前几次那样问她:【这几天感觉怎么样?】
凌田奇怪,不是三天,也不是一周,他为什么今天突然给她发消息?
【不好。】她回复。
【我已经连续两天晚上餐二血糖超过 10 了,今天晚上 12.7!12.7 啊!出院之后从来没这么高过,我没有多吃,也没少打胰岛素,连每天的步数都一样,但血糖还是莫名其妙的高。】
【哦对了,我也没发脾气,亲戚给我上民科课我都听着,前面两个感叹号是我很平静地打下的,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
激情打字,激情发出。
但发出去她就后悔了,即刻三条全都点了撤回,然后把手机扔到一边,想要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隔了没一会儿,手机响起铃声,她看到屏幕上辛勤的名字,居然是他发来音频通话的邀请。
第18章
那声音在静夜里显得那么突兀,凌田愣怔一秒,这才慌手慌脚地接起来。
“凌田,”辛勤戴着耳机,解释了一句,“我在实验室,手机套了隔离袋,不太方便发信息……”
凌田听着,觉得他也有点不确定怎么组织语言往下说,但那意思应该是:你没干什么傻事作死吧?比如一次把三百单位速效打完?
她赶紧抽抽鼻子,尽量控制着声音道歉:“辛医生,不好意思啊,我就是这两天血糖有点乱七八糟的,一下子着急才发了那些话。刚才补了两个单位,已经降下去了。我会自己好好控制的,这么晚打扰你,对不起了。”
她说完就想挂断,辛勤却道:“凌田……你是不是月经快来了?”
啊?凌田一下冻在那里,一瞬竟想起宋柯。
那位故人,每次觉得她情绪不稳定或者不讲道理的时候也会这么问她。
当然,宋柯的用词是“大姨妈”。他会说:凌田,你是不是大姨妈快来了?
凌田知道自己刚才发的那三条消息读起来确实有点情绪化,但一时间还是难以接受,辛勤居然也会说这么下头的话。
然而,电话那边传来的下一句就让她想起辛勤是个医生,也仅仅是以医生的身份在跟她对话:“月经前几天是黄体期,孕激素水平升高,有些一型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这时候血糖是会偏高的。”
“啊?哦。”凌田没词了,在心里默算时间,还真有这个可能。她月经一向不太规则,这段日子又过得跟冬眠似的,根本没往那方面想。
“没关系的,”辛勤还是这么说,“长期来说,你可以通过锻炼来减轻这种现象。短期来说,只要相应增加胰岛素的剂量就可以了,我教过你计算 ISF 胰岛素敏感系数的对吧?1800/1500 法则还记得吗?”
凌田:“……”
好吧,数学题果然还是来了。
虽然她没出声,但辛勤好像猜到她被问懵了,声音里带上了笑,说:“ISF 只能做初步的测算,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你刚开始治疗,还不太清楚自己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从小剂量试起来。空腹高的话,晚上可以加两个单位长效,看看第二天早上怎么样。随机或者餐后高的话,可以先补一个单位矫正剂量的速效,注意监测血糖的变化。还有月经周期一定要做好记录,等下一次就有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