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当红楼女儿进入其他名著世界(165)
诸葛亮只喝了半碗汤,起身道:“下雪路滑,黄兄与黄小姐早些回去吧,这里我们兄弟俩尽够了。”
“左右回去也无事!”黄晷大大咧咧地揽过诸葛均,“不如在此善始善终,走,咱们再去配合一把!”
他连推带拉着诸葛均出门去了。
诸葛亮也出去要干活。
只听黄晷的声音道:“你个瘦杆子,仔细被风吹走了,还是回去坐着吧!”
然后,他就被撵了回来,
若是以往,宝钗绝不会与外男这般单独同处一室。
这会儿,她却坚定地坐着,待诸葛亮回来时,只是起身站在窗口。
诸葛亮站在门口,风吹袍袖,身形果然瘦如竹竿。
宝钗心下一酸,一瞬间,未来诸葛丞相的神性微微在她眼前褪去。
如今,他还不是心智坚毅的诸葛武侯,而是身后失了亲人,前方尚无方向的失怙少年。
她叹口气,走至桌边,盛了半碗饭,拌上菜,双手奉给他:“心中再难过,也得顾惜自己的身体。令叔父泉下有知,必也不想你这般糟蹋自己。”
诸葛亮接过饭,吃了一口,又放下道:“委实吃不下,甚至觉不出饿来。”
宝钗拉过席子,请他坐下,又把饭碗捧给他:“你就一筷一筷地送进嘴里,切不管自己吃的什么,我读书给你听。”
她在对面坐下,拿过一卷书,恰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她轻声读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诸葛亮举筷,送了一口饭到自己嘴里。
饭仍是那饭,伴着少女清亮的读书声,却是好下咽多了。
这书宝钗是背熟了的,她并不需要一直看书,睫下眸子时刻注意那边情形。
见诸葛亮连吃了两口饭,她微微笑了一下,继续读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一篇孟子读完,那半碗饭也吃完了。
宝钗又倒了小半碗汤,轻轻推给他:“今日先吃这么多,明日须比今日多吃两筷。”
她说话的语气温柔而不容辩驳,面颊稚嫩,语气反而像一位姐姐。
诸葛亮怔了怔,讶然失笑道:“好,亮会记得!”
宝钗将席上的包袱拿过来,打开,取出两件冬衣:“这件是你的,这件是你弟弟的。”
此时,棉花还未传入中原地区,这两件冬衣是宝钗亲手编了羊毛,再一点点织出羊毛衬子,缝在两层麻布夹层里的。
诸葛亮接过他那一件,入手厚而软,看不出里面材料。
他推脱道:“我还在为叔父守孝,穿不得这么好的衣服......”
“又来了!”宝钗毫不客气地打断他,“难道世叔泉下有知,会情愿你们被冻死、饿死、伤心死吗?”
诸葛亮愕然,心情反而轻松了些,他点头道:“替我多谢伯母,这一向承蒙她照顾,我兄弟感激不尽。”
黄夫人是长辈,也是他姐姐们的义母,这冬衣只能是她做的。
外面两人修好了房顶,大声叫他们出去看。
宝钗忙夺下诸葛亮手中冬衣,又塞回包袱里,低声道:“这冬衣是我做的......”
她眸光闪动,匆忙加了一句:“千万别让我哥哥知道了,他会笑话我的!”
说这话时,她双颊晕红,愈发显得杏眼桃腮,长睫微微颤动,鸦翅一般,不敢看诸葛亮一眼。
放好包袱,她立刻当先走了出去。
女孩子给未婚男儿做冬衣,这一举动无异于直接表明心意。
诸葛亮站在房内,只看到她红得透明的一双玉耳。
少女的心事,显然也晕在这绯红之中。
他心底有些惊讶,他与黄贤弟接触多些,对黄小姐,他不过就是隔窗、隔花廊说过两次话。
这样端庄守礼的小姐,竟然就这样向他敞开心扉了?
忽听黄晷的声音大声唤道:“妹妹,风雪大得很,你不如等我一块回去?”
诸葛亮走出门外,见黄小姐站在风雪中,正费力地解马缰。
马缰是诸葛均绑的,似乎打了个死结。
诸葛亮追过去,低声道:“我来吧!”
宝钗退后一步,她也后知后觉察觉到送冬衣的不当之处。
她心里将诸葛亮认作未来的夫君,下意识地做了冬衣,可如今并没有人提过他们的姻缘,他们仍只是邻居、世交。
风雪愈紧,她的脸颊却是热辣辣的,有些灼人。
马缰绑得太死,诸葛亮也解不开,冷风如刀,刮得人脸生疼,他转身向黄小姐道:“不如先回去暂避一会儿,待过了这阵疾风再走。”
宝钗只得跟着他又回到屋内。
风太大,黄晷与诸葛均也从房顶上下来了,在旁边的小间里清理干草。
正屋内仍只有他们二人。
装冬衣的包袱还搁在席上,显眼得有些刺目。
诸葛亮口中有些发干,他收了冬衣,便是接受了眼前少女的表白,若不接受......
黄小姐出身书香世家,有倾城之姿,能制作曲辕犁,才智无双......
他实在想不出不接受的理由。
况且,至今他仍不能确定,眼前人到底是不是当年的黄贤弟......
宝钗站在窗口,遥望外边肆虐的风雪,心下如小鹿乱奔。
自恢复记忆以来,她将历史上的一切太视作理所当然了,才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
主动给男人做冬衣,还毫无防备地承认了。
她捂住面颊,薛宝钗啊薛宝钗,你怎么能这般不矜持?
风雪呼号之声愈大,黄晷与诸葛均不知整理完干草没?迟迟不见过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