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另嫁小叔,夫妻联手虐渣(509)

作者: 冬月暖 阅读记录

“寻常人买点东西都是西街买米东街买油,买点东西跑几条街,若是有个地方能一次性买齐所需,岂不是更好?”

方达笑着说他和廖家的管事也是这么想的,“商铺都沿街,也就那么点大,四合院那种的确是好,我们第二家万源行的生意已经超过了迎晖街,也正是因为此时我们的第三家铺子迟迟没有落定。”

“没有合适的地方?”

方达摇头,说那样的铺子实在不好找,“赁的宅子人家也不允许改动,只有买,倒是看到有合适的,还没来不得和少夫人商议。”

辛安想了想,“两家万源行的铺子第一家是我的买的,第二家是徐姐姐买的,算起来第三家也该我买,你和廖家的管事商议,要是都觉得好我去买下来就是。”

“第四家也要看起来,装潢的时间太久,耽误赚钱。”

方达点头应下,又说起了眼下带回来的淮江土仪,辛安道:“都归你了,酒给我留三成,要是卖得好就继续订货,如果可以单独给弄个铺位出来。”

没地方卖,只能送杂货铺。

“省着卖,别一下就卖完了。”

“我那三成送两成到药膳坊,由二公子全权处理,剩下的一成我这里有个单子,帮我送过去。”

方达接过单子正要去忙辛安问起了方晓晓,“去谨王府如何了?”

“挺好,说要连着去三日,我看她挺上心。”

方达问了,“可要那丫头来给少夫人说说?”

“不用,让她谨遵秦伯的叮嘱,嘴要紧,利益在后安全为先。”

她没那么大的好奇心,知道太多不是好事,也会给方晓晓带去麻烦,姑娘家学医是多艰难的一件事,难得有个这么好的机会,“我决定认晓晓当义妹。”

第457章 抱团取暖相互托举

方晓晓来京城后就成为了辛安的专职大夫,辛安年轻且平日吃喝都好,连调理都没多大的必要,除了给唐陌配点醒酒汤和保肝丸外一直派不上什么用场,在侯府住了一阵子自己就出府了,偷偷去千金堂挂名义诊人家还没要她。

年岁到了也不答应说亲事,平日里就专研药方,方达每每说到这个闺女就唉声叹气。

“您和我爹是兄弟,晓晓自然就是我义妹,她喜欢钻研医术我也支持,但她不能成为一个靠医术糊口的大夫,更不能被当成大夫的随意呼来请去。”

“回头我和她说说,若是她一定要走这条道,我会护着她。”

大夫重要又危险,尤其是给权贵看诊更是风险巨大,她可不希望方晓晓卷入那些见不得光的危险当中。

方达恨不得当场给辛安跪下,谨王府那是什么地方,差人来请的时候他都以为人家走错了地方,虽是高兴但更多的是害怕,万一要将人家贵人给治坏了怎么办?

他就这么一个姑娘,出了事他这么奋进辛苦还有什么意思,不就是想多赚些银子招个上门女婿吗?

“您也别和我客气,遇到难事就来找我,我们一路从淮江来京城,自然都要在京城好好的活下去。”

方达感动的不行,一旁的王进也是满脸堆笑,辛安看过去,“王福如何了?”

王进说花铺已经开张,“刚开始生意还没那么好,小林师傅他们培育花草也需要时间,听说茉莉卖的最好,这花庄子里最多,少夫人交代要给谨王府的花也都送了。”

“不着急,慢慢来就是。”

王进笑的见眉不见眼,辛安好奇,“王管事很高兴啊。“

方达打趣,“再有几个月王管事就要当爷爷了,自然高兴。”

“真的?”

这才成亲几个月啊,“这么快就怀上了?”

“还不到两个月。”

王进喜笑颜开,辛安忽然就有些急了,她已经调养了些日子到现在还没动静。

喝了会儿茶辛安又问起了周家兄弟俩,王进说兄弟俩现在都还住在家里,专门给他们腾了院子出来,正说着周承业就来了,向辛安见礼,辛安笑道:“周二哥不用这么客气,你现在是怎么样,可要寻个学院刻苦钻研?”

周承业拱手,笑道:“少夫人还不知道吧,唐二公子为我引荐了唐小大人,唐小大人又为我引荐了书院的先生,如今我已拜师,明日可以去学院听课,先生也有功课教考,争取下一次科考能榜上有名。”

“那可是好事,以后就留在京城了吧,你们就安心在这里住下,你们在这里这宅子的人气都要多些。”

周承业乐呵呵的说还要叨扰些日子,又说过段时日家里的媳妇孩子都要来,“到时候我们赁个院子搬出去,人多了也不好打扰,若是有合适的宅子也可以看看。”

这个时候辛安自然要挽留,“这宅子不小,平日就只有王管事他们住着,我爹也不常来,空着的屋子那么多不住人也要坏的,自家有屋子住你们还搬出去,我弟知道了只怕要怨我了。”

“买宅子这事我也不拦着你们,往后周大哥升迁身份自然就会不同,有处宅子也方便,但咱们不急,慢慢来。”

周承业笑的一脸满足,对于他哥能进吏部,那是做梦都没想到的。

拿着一个匣子走到辛安跟前,局促不好开口,辛安一个眼神过去王进便领着人退了出去,屋子里就剩下周承业和辛安两人,那匣子里是八千两银票,周承业很不好意思开了口。

“我和兄长来京后花销了些,加上你帮我们从家里带来的,一共还有八千两,我们已经给家里去了信,等到家里送钱来只怕得得两个月后,柳大人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以后又还要麻烦人家照顾,这事也不好耽搁,让人家觉得我们不懂规矩,想和你先借四千两,等家里银子来了就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