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淩正式读书都没满一个月,按照学习进度,也算是对答如流。
赵骅觉得很满意:“淩儿学得不错。”
然后他就接着赵淩的学习进度,一句一句地教下去。
等父子俩到家,赵淩已经塞了一肚子知识,晚饭都可以少吃一点。
今天出了一趟城,回来的时候就他们一辆马车,速度倒是快了很多,就是进城的时候遇到堵车,在城门口排了半个时辰的队。
晚膳还没摆上,赵骅解释:“本来回来挺早的,正巧碰上许多回京述职的同僚,耽搁了。”
临近年末,京城的驿站都人满为患。
赵王氏一听,想着前几年跟着赵骅在地方上的时候,不禁感慨:“你那时候也是得赶路来京城。”
仆妇们摆好了饭食,赵家没有人再说话。
赵骅第一个动筷子,其他人跟着吃饭。
等赵骅放下筷子,其他人也跟着放下筷子。
晚饭就算是吃完了。
今天他们回来得晚,赵淩洗漱的时候,房里头已经点上了蜡烛。
蜡烛在这会儿属于奢侈品。
赵淩也就是偶尔能点一下蜡烛,晚上偶尔需要点灯,都是油灯。
那光线,真叫一灯如豆,连灯台都照不全乎。
大概是因为奢侈地点了蜡烛,今天常娘子的动作都快了不少。
赵淩感觉自己都还没反应过来,两三下就被擦洗干净塞进了被窝。
抹布也是同样的操作,等常娘子关上了房门,才“喵呜”叫了一声。
没过一会儿,来福和常威敲了门进来,也是洗漱完了。
他们的房间是赵淩房间的另外一间耳房,比当做小库房的那间要大一点,挤挤得摆了两张单人床,两个小箱笼。
他们一点都不觉得自己住得憋屈。
这住处好着呢。
尤其像现在冬天,房间里能蹭到赵淩卧室的炭火,可比睡在厨房后头的常家夫妻要暖和得多。
厨房后头那间虽然地方比他们这间宽敞一些,但要比耳房冷多了。
常威小声说道:“要不是怕常禾吵到四郎,我就把常禾抱来这里跟我睡了。”
来福小声回道:“今年冬天的被子是新做的,暖和着呢。”
说是新做的,其实是赵淩去年用过的被子,里头的棉花重新弹了一遍做的。
他们这些下人的很多东西,都是主家用剩下的,但放在外头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家里给他们下人置办的棉被棉袄棉鞋,可没那么厚实,也没有每年换新的。
像来福这样,已经是大管家的儿子了,以前在家也都是兄弟几个挤通铺,褥子薄薄一层,被子也不厚实。
他现在有单人床,房间暖和,盖了两床厚被子,甚至有点热。
常威听来福说话,也觉得是:“早点睡吧。”
他们其实不能睡个囫囵觉,晚上得起来两三次,检查一下赵淩有没有踢被子,要不要上厕所,会不会想喝水之类。
要不是赵淩不喜欢别人陪睡,应该是常娘子抱着他睡的。
赵淩人小觉多,沾枕即睡。
他爹赵骅却还在跟赵王氏嘀咕,感慨了一下魏家的情况:“魏师兄养家实在辛苦。”
赵王氏此刻十分善解人意:“正好乔迁,又是快过年了,下次休沐我和你一同去送礼。先生那儿也得送年礼了,咱们今年早一些送。淩儿捣腾的那些萝卜苗白菜苗的,吃着不错。我这几天让人在屋里多种上一些,到时候也给他们送去。”
第7章
赵淩种芽苗菜的法子,宫里头已经有人来看过了。
赵王氏和赵骅更是除了他小院的人以外,第一个看的。
这东西看一眼就会。
赵王氏打算送的礼,当然不是一小把芽苗菜,而是打算连着这法子一起送出去。
比起卖芽苗菜赚钱,显然是拿去交换人情收益更大。
再说,那些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可不会缺新鲜蔬菜吃。
无论是暖房种植,还是从南方运过来,顶多就是价格贵一点。
他们打算送的,主要针对的是类似魏学海那样家境比较清贫的官员。
这些相对下层的官员,才是赵骅示好的目标,也是他能够交好的目标。
往上,人家压根不稀得搭理他。
再往下,对他来说交好的价值不大。
招揽谈不上,他也不能招揽。
但官场上混个好脸,将来无论是自己办事还是家中子弟办事,都能有三分薄面。
夫妻俩商量好了,第二天就跟赵淩商量(通知):“爹娘拿你种菜的法子送人,凌儿会不会不高兴?”
赵淩表现出一贯的大方:“不会。”他已经收拾完了,催他爹,“爹!出门了,要迟到了!”
他要去上学,他爹要去上班!
不要以为今天没朝会,他爹就能随便迟到了,为了他能过富家公子的生活,给他去卷啊过气探花!
赵淩属于上早班的人,他得进宫陪王太后用早膳。
赵骅以前就是到了时间点卯,完了就拿出家里带去的早饭慢慢吃,吃完再开始办公。
但是儿子一开始上班,他也被逼的只能早起。
毕竟他不能放着三岁的儿子自己进宫,哪怕心里面放心,表面上也得做一套出来。
开玩笑,现在他儿子可是在太后面前挂了号的人,连陛下都知道,他不重视一个看看?
这么天天一早送孩子,好处也不是没有。
他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当初求学的时候,也是早早起床。
区别在于那时候是起床晨读,现在早早开始工作。
正好年末,提早这一个时辰,倒还真的能多做不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