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官纨绔(110)

明明是枯燥严肃的策论题目,被赵辰讲得跟说故事似的。

不仅赵婉蝶听得认真,其他人也都跟着听了进去。

赵静赵学更像是头一天上课一样,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辰哥这么说就听明白了。”

“先生非得之乎者也的,根本听不明白。”

谁正经上课会天天讲小故事?

家长交了束脩,是想着儿子科举当官去的,搁这儿天天讲小故事,家长头一个不答应。

赵辰讲故事确实有一套,虽然是即兴发挥,一个个寓言小故事都讲得非常吸引人,把孩子们都搞得一惊一乍的。

赵淩没人打扰,只需要制服两只捣乱的猫,就能专心做作业。

等赵厦溜达完一圈回来,就看到赵辰身边围了一堆人。

赵淩搬了一张桌子放到地上,坐在椅子上奋笔疾书,桌子左右两边各趴了一只滚地锦,时不时要挠一挠毛笔。

赵厦凑过去看赵淩做作业:“瞧瞧你做的什么功课。”

赵淩的作业本是他亲眼看着从驿站取回来的,当时赵淩没怎么看,只把温度计拿出来玩耍。

赵淩指了指赵游:“在游哥那儿。”

赵厦摸了摸他的左手,确认是暖和的,才去看坐在炕上抄书的赵游。

赵游大概是在炕上坐久了,两条腿一眨眼换一个姿势。

赵厦就着赵游翻开的页面看,没一会儿也摆出笔墨来抄写。

他写字的速度比赵游快,即便如此,一个晚上也没能抄完赵淩的所有作业。

来福在边上仔细盯着,生怕缺了或者污了。

赵淩一个晚上写了好几篇文章,右手写累了换左手,左手写累了换右手。

别说是赵家孩子们了,就是赵家长辈们都过来看稀奇。

子时,赵田氏过来叫人:“吃小汤圆了。你们是出来吃,还是在这屋里吃?”

赵厦看着屋里全是笔墨纸砚和毛线、算盘,说道:“出去吃吧。”

赵淩正好休息一会儿,往赵辰背上一跳:“大哥!”

赵辰差点被他扑倒,幸亏面前是一堵墙,勉强把他背起来:“现在知道我是你大哥了?”

臭弟弟重得跟石狮子似的。

他想背小蝶妹妹。

“你当然是我大哥!亲的!”累死了,完全不想走。

赵辰想着臭弟弟的那一堆功课,还是忍了,反正这间炕屋就在厨房隔壁,距离餐厅就那么几步路。

餐厅里,这次没有再分桌。

一张张八仙桌前,赵复等人已经坐着开始吃了。

小指头大小的实心小汤圆在酒酿中漂浮。

小孩子们在赵厦的带领下,排队到厨房自己端碗,赵田氏和赵杨氏拿着勺子给他们盛。

“娘,给我多点年糕。”

“桂花蜜自己加。”

“有没有芝麻汤圆?”

“我要多一点枸杞。”

“别!我不要枸杞!”

“赵游!你一个人挖了半碗桂花蜜!齁不死你!”

“娘,我要红糖,不要桂花蜜!”

“红糖在那边。”

“今年的桂花蜜怎么是金桂,去年的不是丹桂?”

“味道又没区别?”

“丹桂好看。”

孩子多了,一下就吵闹起来。

赵淩也在里面吵吵:“给我,我自己盛!”

赵田氏拒绝:“不行,小孩子碰什么饭勺?”

“这不是饭勺,这是汤勺。我要大碗!”

赵辰跟在后面:“大伯娘,我也要大碗。”

赵田氏还是断然拒绝:“先吃完了再来盛。甜的吃不了多少,想吃咸的,一会儿给你们炒年糕吃。”

象州过年必吃年糕。

年糕的制作非常耗费人力,需要把大米磨成粉后蒸熟,再把蒸熟的米糕进行反复捶打,最后定型成条状。

刚制作好的年糕口感黏糯,纯纯的米香;放凉之后,就是坚硬的棒槌。

很多人家都没这个力气去做,选择买。

赵家村以前是村里统一号召请壮劳力一起制作,做完之后挨家挨户分一些。

今年因为水磨坊的成功,赵婉瑜后续还在边上架了一座小水车。

虽然增加了水流的高低落差,但是因为赵家村的小河水流量太小,能够带动的生产效率着实不高。

但是这两样东西确实能够帮到忙,起码今年赵家村的年糕制作没那么费力,家家户户还都比往年更多了一些。

赵淩看到好几个木盆里泡着年糕:“大伯娘,我要吃排骨年糕!”

“好好好。”

“娘,我也要吃炒年糕。肉吃多了,给我多放点菜。”

“好~”

大伯娘笑眯眯地都应下。

赵复瞧着刚才说话的五女儿赵婉荷,轻轻哼了一声:“还肉吃多了,肉还能吃多了?”

作为家中长子,他享受过家中最好的待遇,也经历过家中最拮据的时刻。

赵家就一个小地主,要同时供三个儿子读书,连两个女儿都得送去教习娘子家读书,开销十分紧巴。

赵家三个儿子一起读书的时候,正是赵复开始长身体的时候。

赵家再怎么样,饭是能够吃饱的,但鸡鸭鱼肉就只能几天吃一次。

其实在当地,这个条件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可赵复那时候肚子里没油水,一天恨不得吃五顿。

他就是爱吃东西,在人体最需要食物的阶段落下的病根,到现在还在往里头填食物。

他看向胃口最好的赵辰和赵淩,觉得突然顺眼起来,对两个小儿子说道:“看到没有?多吃才能有个好脑子。”

兄弟俩以前对自己父亲的这种说法不以为然,现在却觉得是这个道理,加上他们这几天内心忧虑和切实的伙食下降,根本没怎么好好吃饭,一下还真就比平时多吃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