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道路就那么窄,哪怕再多的人,能够施展的空间也有限。
这一群人来了之后,也就是第一天速度慢了点,主要还是因为时间都浪费在组装那些看不懂的器械上。
后续每天都以将近二十里地的速度往前推进。
按照现在的速度,总长六百里的芙蓉道,一个月的时间就能修通。
其实赵淩现在让人做的只是清理掉道路上的障碍,一部分路面都没了,得重新规划修建,事情复杂得很,完全不是他在神都的实验室里捣鼓两个东西就能搞定的,很多情况都得在现场才能见到。
而一旦进入到赈灾的节奏中,队伍中原本对赵淩的专业能力有所怀疑的人,全都迅速闭嘴。
没办法,赵淩实在是太好用了。
队伍中无论发生什么问题,只要去问赵淩,都能迅速找到解决办法。
原本拥堵在春熙驿的商队和旅人看到了进入梁州的希望,也纷纷加入进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共耗时比赵淩预想中要快几天,因为在他往这边清理道路的时候,对面也在双向奔赴。
只不过对面的效率比他们低得多,也是人手不足,纯下死力气搬运滚落的几吨重的山石。
赵淩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听到对面动静的时候,大疆终于像一只鸟了,连蹦跶带扑腾翻过一段滑坡的山体,站在上面很神气地咋呼了两声。
赵淩在下面喊:“你上去干嘛?下来!”
对面大概是听到了声音,大喊:“对面是不是有人?”
声音通过山壁反射,乱七八糟地传到赵淩这边,其实压根听不到具体在说什么。
顾枋心里神会,长啸一声。
别说,还真别说,顾枋叫得比大疆好听。
这是一段将近两里地的塌方。
赵淩试图在大疆的腿上绑上信,给对面传递过去,没成功,最后是宇树仗着灵活轻盈的身体,以及聪明的脑袋,把信带到了对面。
信上能承载的信息很多,对面得知是朝廷赈灾的队伍,还有钦差和皇子,很快就把梁州现在的情况简单写了信过来。
赵淩这边看到信松了一口气:“梁州几城只有少量房屋坍塌,受灾严重的是东部和南部一些山村。”
山村如果面临这种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塌方,可能整个村子都掩埋在下面。
顾枋把信拿过来看了一遍,询问:“是不是我们需要救灾的地方少了很多?”
赵淩的脸色不太好看,让人保持现在的工程速度,转身示意顾枋跟着他走,叫了马校尉、阎旭等人到自己的临时营帐内,说道:“我们现在需要担心的是匪患。”
第111章
在梁州这种地震多发带, 能够建城超过百年的城池,基本都不会处在地震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概率或者说受到地震影响较小。
但是梁州最大的问题是茫茫多的山林中生活着不少“野人”, 也可以说是黑户。
这些人的来历和成分很复杂, 有可能是历代逃入山林中的普通百姓, 或者是穷凶极恶的盗匪, 也有世代生活在山林中的原住民, 这些人不仅仅是来自于大虞,也可能来自于前朝余孽, 还有曾经本地梁国人,更有来自山林对面的济国人。
当初顾朻带着巩盛等人重修梁州边关, 把山里重新梳理一遍,把愿意归顺的山民编民入户, 但他们当初针对的就是其中一片区域。
边境修筑关隘城防也不可能一天就修好,就算是物理屏障修好了, 对面的人真想过来, 也不是不行,无论是正规的商品买卖人员往来,还是不正规的各种手段多了去了,只不过人数肯定更少, 比起以前要艰难一些。
芙蓉关军队编制一千人, 实际在编七百人。
赵淩在意识到可能要打仗后,就决定把手头的军事力量训练起来。
只是他没料到还没开始训呢,吃空饷的问题就摆在眼前。
这种时候他也不说什么:“马校尉?”
马校尉哪里会想到竟然会出这种纰漏?
别跟他说一个赈灾的钦差管不到他头上, 人家钦差赈灾拿着皇帝的便宜行事的指示,就是有权指挥一切赈灾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更何况,钦差身边还有个二皇子。
他一个小小的七品校尉, 在芙蓉关可以一言堂,出了芙蓉关谁认识?
再说,他难道还能把这一行人全都留在这儿?
别说他没这个胆子,就算是他有这个胆子,也没这个能耐。
赈灾队伍中有一支两百人的军队,全都出自禁军。
七百对两百,优势在我?
不不不。
人家那是真正的精兵强将,他们算什么?
位处大虞腹地,山贼也不会来招惹他们,平时的训练都懈怠。
这次听从赵淩调度,协助清理修复官道,体力还比不上一些工匠。
别说那些正规军,就是几个商队里的力士和护卫,他们都不一定能打得过。
赵淩看他这幅样子,直接把他的军权接管到自己手上,让阎旭带着手下的人去查账:“把亏空能找出来的都找出来,正好用于赈灾。”
这种事情没查出来还好,查出来,他也不能当没看见。
至于马校尉怎么处置,跟他一个负责赈灾的钦差没什么关系,写了奏折上报,看朝廷怎么看吧。
阎旭趁着晚上找到赵淩,小声劝:“赵郎中,您这样插手管军队的人,不太好吧?”
“没事。我和梁州的余将军相熟。”他是太子伴读,余将军是太子妃的亲叔叔,关系不熟也得熟。再说他好歹也在余将军的军营了住了小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