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官纨绔(371)

顾潥刚试着坐了一下装了轮胎的马车,那边就通报太子妃喜诞麟儿。

赵淩听得胆战心惊,就怕顾潥大喜之下,直接给未来的小皇帝起名叫顾轮胎。

还好,顾轮胎没有叫顾轮胎,他的皇祖父给起了个小名叫稳稳。

赵淩适逢其会,跟着一起去看了刚出生的小皇孙,还抱了抱,不用看顾潥的表情,就知道这个爷爷心里面想的肯定是:走路一定要稳当啊。

是的,这位爷爷甚至都没有想着让大孙子将来如何开疆拓土治国安邦,只想着让大孙子别像他爹那样走路平地摔。

顾潥这时候还没意识到杜仲胶意味着什么,也只是觉得装上了轮胎之后,尤其是装了轮胎的车子行驶在水泥路上的时候,更加平稳、快速。

窦荣倒是知道更多,他拿着杜仲胶在新船上不断试验各种密封和缓冲件。

从一开始的只是在船上安装琉璃窗,到渐渐应用到更多的地方。

图纸改了又改,窦荣和赵淩现在几乎每天下午都待在船坞。

顾潥喜得金孙,对赵淩明明已经造好了两艘船,怎么还在造船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

这种小事情,亲学生爱折腾就折腾呗,平时又没少折腾,还都是好事。

只是工部的其他人不干了,一状告到了工部尚书那里。

工部尚书也是愁。

工部其他人知道赵淩后台硬,他难道还能不知道?

工部因为有了赵淩这个郎中,户部那边给钱痛快了不少,只这点,他们工部就该把赵淩供起来。

其他人知道赵淩造的船已经下水了,他难道还能不知道?

他都上去玩过好几回了……咳。

真是的,大冷天的还得去湖边。

老头拢了拢大毛领子,又紧了紧羊绒帽子和围巾,再披上一件貂皮大氅,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才鼓起勇气到凭栏湖边的船厂。

船厂里面不算人声鼎沸,一群人一边计算一边干活,各种工具和器件摆了满屋。

老头一来,就有人进来通报。

赵淩等人放下手上的活计,过来迎接:“褚尚书,您来得正好。我们这儿有个问题搞不明白,您来看看。”

老头本来还想说船都造好了,是不是该把匠人还回去了,结果被赵淩这么理所当然的一问,瞬间就被带沟里去了。

能干到工部尚书,老头肯定是懂技术的。

他也知道杜仲胶的事情,轮胎和原先下水的两艘画舫上装的琉璃窗都用到了杜仲胶。

是的,两艘。

工部其他人以为是一艘,实际上是两艘船。

一艘赵家在用,一艘在宫里头给了太后娘娘。

现在讨论的构件更加精密,但难不倒他。

他上手很快,甚至第二天还去叫了一些能帮上忙的官吏过来。

人手一多,干活的速度更快。

这些人手里,还包括了两个告状到工部尚书那儿的。

万万没想到,他们本来是想着,让赵淩把借走的匠人还回来,结果匠人没回来,反倒把自己给搭上了。

虽然造新的战船很开心很有挑战性,但大冬天的在凭栏湖边上干,又冷又远。

屋里屋外的区别只是有风没风,有个取暖的壁炉,只能暖和壁炉前一点点地方。

他们天天喝姜汤,喝得整个人都是生姜味。

船厂有职工宿舍,让他们直接住在船厂,天天从早干到晚。

气得他们天天写诗骂赵淩不当人。

其他人看着他们圆润了一圈的脸,连家人都不信。

“真有这么忙,你们怎么还胖了?”

那不是天天红烧肉嘛。

那肉又香,肥膘还厚,吃了能不胖吗?

他们不是还带回家来了吗?

船厂食堂直接烧好的,带回家热一下就能吃了。

家人们也觉得红烧肉很好吃,更加对他们这种吃了还要骂的行为看不上。

等转过年,他们干脆把家里善于计算和工程的子侄也一起送去船厂蹭饭……不是,是勤工俭学。

赵淩一个年过得很不开心,恨不得躲在船厂连御书房都不想去了,整个人显得没精打采的。

褚尚书见状,打趣:“怎么了这是?今年红包给多了?”

赵家今年添丁进口,过年怎么会过不开心呢?

赵淩板着一张脸:“不是红包的问题。”他一个京城阔少,不差钱。

褚尚书看出赵淩不想说,但还是决定逗一逗,就追问:“那是为了什么?”

赵淩能说是他的陛下先生闹别扭吗?不能。

大概是时间过了一段,有了小孙孙的喜悦沉淀了下来,顾潥终于想起来船的事情了。

当初赵淩找顾潥要人,说是要造一艘船,现在已经有了两艘船,竟然两艘都不上贡,顾先生就很不高兴。

不像裴先生他们,赵淩过年送点蔬菜水果肉类大礼包,再送一些糕点布匹,人家就很开心了。

他师公那里要是送得多,师公还得追着打……他爹。

陛下先生倒也不打人,就是特别难哄。

他的第一艘下水的画舫给了家里,给他爹娘和姐妹们没事泛舟去了,好歹装了琉璃窗,别天气冷给冻病了。

顾潥看他还接着再造船,就认定了第二艘下水的画舫就得给他。

然而实际上赵淩规划造两艘画舫,完全是为了造战船打基础。

第二艘改进了第一艘出现的一些问题,各方面细节也更加精致,送给了他的姑外祖母。

老太太在宫里面不太出门,就当在家里多个大玩具玩耍。

第三艘,也就是现在这艘是正经战船,问题比画舫要多得多,造起来速度可不就慢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