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官纨绔(391)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八个大字直接怼脸上。

但看看赵淩做过的事情,被封兴业侯也算是实至名归。

官职上面压一压,恐怕还是考虑到爵位一下给的太高。

可是官职真的压了吗?

市舶使直接负责整个市舶司,虽说是个从五品,但在市舶司就是赵淩的一言堂,不像在翰林院和工部,上头的领导一抓一大把。

到了市舶司,赵淩可以自己做主。

原先海上对外贸易这一块确实不受重视,往来的夷人太少,但如今其中的利益有些已经变成实质,譬如各种香料、蔬菜,尤其是玉米。

玉米不仅可以做为粮食,而且可以榨油,可以作为饲料。

要知道大部分的家禽家畜,多少得吃一些粮食,才能长肉。

如今世面上的菜肉价格比往年已经低了一些,普通百姓家吃肉的频率也高了不少,起码鸡蛋、豆腐之类,也不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吃。

对外贸易的量少没关系啊,质量高就行了。

锦宁关那里的互市,交易一些马匹,利益确实高,但权贵家庭多上一两匹千里马,能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吗?不能。

梁州对济国的互市,交易一些药材,利润也不低,但普通百姓家看不起病还是看不起。

对于如今的大虞,绝大部分的百姓要面临的首先是吃饱饭,甚至于是饿不死。

再说赵淩这样简在帝心的人,官职究竟是几品重要吗?

赵淩今天拿了调令就回家去告诉自己爹娘好消息。

赵王氏抬手就拍了他脑袋一下:“贬官了还这么高兴?傻不傻?”

“不是啊。我现在是侯爵了!侯爵!娘,我给你请封诰命。”赵淩故意像小时候那样,抓着赵王氏的衣袖摇啊摇。

赵王氏一下就把自己的袖子扯出来,拍了拍被他抓出来的褶子:“起开!我现在就是三品的诰命夫人!”

哦,对。

说起来赵王氏这个诰命,还是赵淩小时候立功之后,顺势通过的。

赵骅原来请封了好多次,都没过。

为了这事情,他这些年一直跟礼部不对付。

偏现在的吏部尚书是原来的礼部尚书,反正他已经对和别的部门打好关系放弃了。

赵淩又去抓赵王氏的袖子:“豆豆现在是水军都督,也封侯了。”封的定远侯,爵位比他高,封地比他的大。

啧,一定是皇后娘娘吹枕头风了。

赵王氏看着自己被抓成咸菜干的袖子:“那你们两个都是侯爷了,私底下还一个豆豆一个水灵呢?”跟两个小孩子似的。

“哎呀,这不是在家里嘛。我在外面还是很威严的,不信你问爹。”

赵王氏看向赵骅,想象不出这年不及弱冠的白嫩嫩的好大儿怎么个威严法。

赵骅吐槽:“威严个什么?陛下叫他赵瑞,他都不知道是在叫自己,以为自己叫赵瑞瑞。”

赵淩顿时恼羞成怒:“还不是你们天天这么叫我?不跟你们说了,我去找悠悠和灵灵玩。”

“哎!这孩子跑什么?我还想问问他窦翊呢?没跟他一起来吗?”赵王氏下意识追了两步,停在门槛前。

赵骅笑道:“一起来了。刚下车就被壮壮拉着要去习武,去小校场了。”他突然拉着赵王氏的袖子往里面走。

赵王氏没好气地把袖子扯过来:“你怎么跟你儿子一个毛病?我这袖子没法好了。”

赵骅自己都没意识,改成拉赵王氏的手:“这不是顺手嘛。”等到了书房,剩下他们两个人,才说道,“大哥一家要回老家了。”

“啊?他跟你说了?什么时候?”难道是过年的时候在庄上说的?

赵骅否认:“他没说,但我估摸着大差不差。他现在应该差不多认清自己两个小儿子不是什么读书的料,再学个十年也考不上秀才。两个人岁数也到,在神都找不着什么像样的姑娘,还不如回老家能找个适合过日子的。这次淩儿封地直接就是老家,他应该想着自己能当侯爷的大伯,回老家去当大老爷。”

赵王氏觉得合理又不合理:“那大哥要是舍不得他养的猪呢?”

她是万万想不到,赵复那么个好吃懒做的人,竟然还能养猪养出了成就感,甚至照着赵淩写的养殖小论文也总结起了养猪经验。

赵骅本来想说怎么可能,但一想他大哥现在的样子,连最心爱的姨娘都没猪有吸引力,顿时就无语了。

好半晌,他才说道:“反正过年的大猪都出栏了,他要是舍不得,大不了抱几只小猪仔回去。在县上办个养猪场也不是不行,好赖也是一门营生。”

赵王氏一想也是,然后花花肠子就起来了:“等他们搬走,家里的房子能空出来一些,是不是有地方盖个花房?我看淩儿的花房就很好,还能种许多草莓。”

家里盖的那个不叫花房,叫菜棚。

草莓倒是也种了一些,菜棚里种不下,只能放在大书房外面的廊道下,被家里一群“种花圣手”摧残,勉强活着而已,一个冬天下来结不了几个果子,她想给小孙女摘一个都得找好半天。

家里人口多,菜棚里的菜都供不上自家吃的,还得每天从桃溪巷那儿送一些过来。

赵骅觉得赵王氏的想法太乐观:“大哥一家走了,肯定还有别人来。家里都快成书院了。”

家里的客人多,根子还在王延身上。

原先赵骅瞧着师傅和师兄们人不少,但他们在神都都有自己的住所,哪怕来做客,通常也不会留宿。

王延就不一样了。

王延虽说是武州王氏的旁支,但旁支也是武州王氏,出了门同气连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