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侯府嫡子(421)
“你也知道是按晋县和安县的模式才能快速恢复。”夏枢没再一脸严肃,而是叹了口气,无奈道:“定南郡虽是王爷封地,但和朝堂牵涉过多。你觉得王爷若是收了那些地主豪绅的田,他们能不闹起来?”
徐寿登时一愣。
晋县这些地主豪绅们闹不起来是因为他们的势力只在晋县内,佃户们不支持,他们就闹腾不起来。但定南郡不一样,整个郡的势力盘根错节,若是闹腾起来,王爷在定南郡地位不稳不说,在朝堂上怕都是要吃挂落。从京中无半分帮助、只下了个圣旨以及王妃采购不到药材来看,王爷尽管出身高贵,但在朝堂上怕也只是单打独斗,并无任何势力支持。
如此,若想在定南郡推行晋县和安县的模式,怕是不可能。那若想全郡恢复,没个一两年是不可能的,若是情况更差一些,比如部分地方百姓们实在忍不住,揭竿而起或者是逃进深山成匪,整个郡怕是没个三五年都是恢复不过来的。
徐寿想明白后,顿时惭愧不已:“是学生想岔了。”
同时不由得想,王爷夫妇如此仁厚爱民,不若以后好好读书,入了朝堂之后,好为王爷添一些助力。
就是不知自己何年能考上进士,考上进士之后又何时能进入朝堂,成为议政朝臣之一了。
“无事。”夏枢不知道他心中的慨叹,一副大度模样,说道:“正如你所说,粮草之事实为敏感,所以本宫才打算把相关事宜托付到你等身上。”
他道:“安县大旱之后,良田荒芜,重新开荒后,粮食亩产不过一石多一点,加上人口不足,一季税收不过一万五千石,如今禁军家属们过来,人口多了些,但一季田租也不过三万石。晋县情况好些,亩产两三石多,一季田租可收到十五万石。晋县、安县两县田租一年收入差不多三十六万石。三十六万石只够四五十万人吃两个月,考虑到定南郡的人口数以及不定情况,我们至少得储存两百万石粮食。”
徐寿眼睛猛地瞪大,狐狸眼都变成了圆眼:“这么多?”
但这次他纠结的不是夏枢买这么多粮的用心,而是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晋县地主豪绅那里抄出粮食十八万石、银钱三十万两……但远远不足以购买两百万石粮食啊。”
两百万石粮食,起码得一百万两白银……
徐寿向来从容自若,但现在他完全懵了。
但夏枢却完全不当一回事儿,他笑道:“先前不是给了你一份名单吗,都是晋县地主乡绅家里有能耐又不受重用、饱受欺凌、一心想要脱离家族的人。三十万两银子以及十八万石粮食算那些地主豪绅家族的买命钱,田产算是本宫对他们行刺本宫的惩罚。那些铺子你就看情况返给那些人,让他们经营。你们懂得经营生意的,就看看他们的那些行当,哪些能赚钱,就投些银子进去,本宫给你拨付五万两银子让你做生意,剩下二十五万两银子你们着人先去买粮食。”
徐寿这才明白过来他的用意,怪不得需要二十个学子留下,人少了根本不够用啊。
而另一件事……他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王妃让学生早早私下联系名单上的人,与他们合作扳倒他们的家族,然后在判刑时以他们已将功赎罪为由,宣他们无罪……就是为了今日?”
这王妃怎么有点儿……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夏枢仿佛没看到他那有些尴尬的眼神,点了点头,不甚在意地道:“其实不止如此呢。”
徐寿身子一抖,一瞬间不止胳膊腿,连心都老实了。
第205章
夏枢说的不止如此, 其实是修路之事。
但徐寿一听就惊住了:“修建山路?”
“先前王家拦路,不让安县人以及禁军家属们过路晋县,也给本宫敲了个警钟。”夏枢神色严肃道:“晋县以北的泾县、唐县、辉县等均拒售药材给本宫, 不论他们是受六原郡郡守命令还是私下另有依附, 这对被困在在六原郡角落里的晋县和安县均大为不利。”
徐寿虽然没出过晋县,但因急着回定南郡,他们这些读书人是打听过出六原郡的道路的, 除了踩着陡峭无路的山壁穿越山林之外,唯二的通道就是从晋县一路往北穿过七八个县城, 进入泾县, 泾县以西的山势平缓,修有可过马车、牛车的山道,直通西原郡, 他们从西原郡往南, 可以回定南郡, 或者是从晋县往东行十几个县,那边也有一段平缓的山林修有山道, 可通过山道进入东原郡,只是东原郡进入定南郡就得穿越南原郡山林,并不方便。
王妃的意思, 徐寿都懂,但考虑到修建山道,工程巨大, 耗资也可想而知……最关键的是, 晋县以西山多且高险,并不适合修建山道。
这位王妃不是高阶层出身,想来也不惯听些拐弯抹角的话, 徐寿怎么想就怎么说,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夏枢对他的疑虑满意地点头:“本宫先前也这么以为,只是与钱村长聊过之后,得知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困难。”
原来那日夏枢询问各位村长晋县地主豪绅家庭成员的情况时,钱村长为表感激,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最熟悉的王家的情况给说了。
王家作为晋县最大的地主,名下田产与佃户基本可以与褚源这个安县之主媲美,且不管这些田产中有多少是强占的官田,但足以让他们看不起夏枢这个安县的王妃。除了田产外,王家的商铺也遍布晋县,各行当都有涉猎,生意几乎占了晋县商户的一半。如此大的家业,王家不可能不想着往晋县以外扩张,但别县的势力也不会平白看着他们抢生意,因此把持着晋县以北的商路,狮子大开口强收王家商队巨额过路费,否则就不让王家商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