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政变生存指南(125)+番外

作者: 望韶光 阅读记录

“叫我声姑姑吧。”上官婉儿道。

“是,姑姑。”褚沅低声应了,又轻声道:“奴婢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话都说到这里了,还有什么当讲不当讲的。说吧,说吧,今晚说完,日后就不要再对其他人说了。”上官婉儿笑意盈盈,以为褚沅要对她说些小儿女的心思。

“按着如今的朝局,朝廷动荡在即,昭容应当早做打算才是。”褚沅温声道。

上官婉儿的笑容一下子就收敛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在上阳宫时,女皇清醒的时候,也痛骂过武家子弟的不争气。她费尽心机,想要武家在军队之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每一次出去打仗,他们都是大败而归。不仅给自己丢了脸,也让武家在军队中失了民心。”褚沅轻声道:

“如今武三思权势滔天不假,可.......他依旧没有能够掌控军队。李唐宗室和大臣们或许会因为女皇是李唐的媳妇和母亲容忍她,可不会因为武三思是女皇的外戚就容忍武三思。再这样下去,长安城中的流血又将会开始。昭容自己要早做打算才是。”

上官婉儿深深叹了口气,她知道褚沅在向她暗示一番何等可怕的场景:

长安城的禁军再次被人调动起来杀向宫禁,他们高喊着杀乱党,除君侧的口号。目标名单上有武三思,有宋之问,有周利贞——还有她,上官婉儿:“不,我只是奉命写诏,难道他们要我抗旨吗?.......”

“姑姑不要忘了,当年张柬之等人在的时候,想要弹劾武三思。奏疏竟无一个人敢写。后来是中书舍人岑羲挺身而出。岑羲提笔写出之后,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人敢当堂宣读,还是中书舍人毕构担当大义,出列宣读。可后来武三思当权,将这两人都贬官外放。”

褚沅顿了顿,又看向上官婉儿,她应当很清楚地记得这件事情——因为当时驳斥岑羲奏疏的诏书,正是眼前这位上官昭容亲笔撰写:“姑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上官婉儿深深地叹了口气,什么都没有说下去,只望着湖面,静静沉思,直到褚沅以为她不再会开口讲话的时候,她才喃喃地道:“再过几日,过几日我去拜访太平公主殿下。我有些事情,可以和她说说。”

褚沅点了点头,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是幼年相交,自李显登基之后才有了些嫌隙,只要及时弥补,再加上利益一致,她们总能重修旧好。这对李唐派来说,会是件大大的好事。

“你同我一道去吧。”上官婉儿道,“公主殿下,或许也想听听女皇的事情。”

褚沅低头应了。湖上风微微地吹动她鬓边的银雪柳,轻轻地飘摇着。

“起风了,咱们回去吧。”上官婉儿紧了紧披风,率先迈步往宫中走去。

她们走到回廊之上,外头忽而一阵兵荒马乱,上官婉儿紧了紧衣裳,带着褚沅赶到正堂,一个下人低着头,说要请德静郡王回府议事。

“大半夜的,出了什么事?”上官婉儿问。

“灵州八百内送来的急递,突厥大军寇边,已到了鸣沙!”

第72章

鸣沙前线,天沉地暗,黑云压城。早到的冬风凛冽,片片如刀割向赤水军军士的面颊,天色要变了,不知是下雨还是下雪。

远处的突厥营帐也如黑云一般,密密麻麻地堆在鸣沙河对岸的天边,狼头纛随风飘扬,象征着突厥大汗默啜带着大军亲临此地。

李贞在一片压人的气氛里走出议事的中军大帐,经过哥舒亶的指点,在后军找到了洛北:

“洛公子好会躲懒,大敌当前,你不在中军帐里参赞军事,怎么到这里来了?”

洛北正盯着那伙头搅动草药的手,闻言抬起头来望了他一眼:“慎交兄,按照朝廷的规制,参赞军事,似乎轮不到我这个七品县令来说话。”

他说完,又低声指点那伙头军,过三刻把一边的一袋子止血草药倒进去,才示意李贞同自己一道离开人群,到空旷的地方去谈话。

大战来临,鸣沙城外早已坚壁清野,城中百姓的老弱也被疏散到了其他地方,只有青壮年往来城中,搬运着大军需要的物资粮草。洛北与他们点头致意,与李贞一道登上了鸣沙城头。

“我听说你在八月就催着百姓赶收稻谷,又赶在九月修缮城墙,凿挖工事。现在想推脱责任,恐怕晚了点吧。”李贞玩笑了一句,“说真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冬风吹拂起城楼上的“唐”字大旗,洛北顺手抓住旗帜的一角,侧望着头,看着这面猩红的旗帜:“因为风。”

“风?”饶是李贞已经习惯了洛北的深沉内敛,这时也不免有些诧异,“和风有什么关系?”

“今年的西北风比往年来得更早。所以今年的冬天也会比往年来得更早更冷。”洛北放手松开了旗角,转过身来望着李贞:“遇到这样的冬天,草原上的牧民们只有向南走才能有活命的可能。”

李贞一时默默,没有说话。

洛北接着道:“至于参赞军事,我看也没有这个必要。赤水军有三万余人,其中有一半都是骑兵,再加上你从灵州带来的兵马。只要指挥有方,防御突厥本就不成问题,根本不需要我出谋划策。”

李贞见他若有所思,知道他想得远比这深远:“可我和你相交日久,还是第一次见到你这样心神不定,为什么?”

洛北苦笑了一声,他在默啜身边多年,从未被人窥得半分心绪,结果如今竟忧心忡忡到在李贞面前露了相:“我担心的只有一个,沙吒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