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政变生存指南(381)+番外

作者: 望韶光 阅读记录

他们大多是被他一时的豪情壮志所感染,却未曾想过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李隆基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但一口郁气卡在胸中,叫他不能在此时低头:

“父王!为什么你要站在李重俊那一边?!”

“你也做过皇帝,你也是太宗皇帝的子孙,难道你就不想恢复李唐的荣耀吗?为什么你要屈服于李重俊之下,眼睁睁看着他胡作非为,将祖宗基业败坏殆尽?!”

李隆基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带着几分悲愤和不解。

饶是李旦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个儿子能执迷不悟至此。他听完之后,手脚发软,几乎连站都站不住了。

“扶住相王叔。”李重俊极愤怒地一甩衣袖,正要亲自开口与李隆基辩论,却被一边的姚崇拦住了:

“陛下九五至尊,不必亲立危墙之下。”

他温声建议道:“请陛下令禁军弹压其威,再出面示以赦免其随从,则其军心不战自溃。”

李重俊颔首:“若能免于流血,也好。洛卿……可否请你出手,弹压其威?”

洛北本立在李重俊身侧半步,见皇帝开口,便低声应允。

他摸出一枚羽箭,放在弓弦之上,用力一拉。

弦声鸣响如玉崩,羽箭如流星一般划破夜空,在李隆基不及反应之前,便深深射中其头盔。

洛北把力道控制得极好,羽箭带着头盔一道坠地,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

满场的人都被这神乎其技的功夫震住了。

李隆基身后那六百余人,除却一些禁军军官之外,就是他自己在潞州招募的家奴兵勇,哪里见过这个场面?有好几个人连马都骑不稳了,一个个摔倒在地、伏地不起。

“殿下!您没事吧?”刘幽求急忙策马上前,扶住李隆基。李隆基摸了摸被箭矢擦过的地方,虽然没有受伤,但惊魂未定,心中更是震惊不已。

他抬头看向城楼,不知何时,城楼上亮起了两排火把,把城楼上的一张张人脸照得分外清晰:脸上犹有怒容的皇帝李重俊,侍立在他身后的一众宰相们,分立两侧的禁军将领们,还有……

在众人之间最为格格不入的,一身素服的洛北。

他的身影在火光之下显得格外冷峻,那张弓箭仍稳稳地握在手中,仿佛随时准备再次发箭。

刘幽求在民间,常常听闻这位大唐军神的诸多传说。传说洛北统领亲军,素以鸣镝为号,鸣镝所至之处,便是箭雨所至之处。

这场仗到了现在,已经没有打下去的意义了。

“殿下,这……”刘幽求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他知道,此刻的局势已经完全被压制,李隆基的计划已经彻底失败了。

城楼上传来李重俊的声音:

“众将士听着,念尔受人蛊惑,放下武器者免死!负隅顽抗者,杀无赦!”

随着第一声刀兵落地之声,那六百余人一个个伏地求饶。刘幽求眼见大势已去,抽刀长笑一声:

“微臣对朝政不满,蛊惑赵王叛乱,今日之罪,罪在微臣。但请陛下将微臣挫骨扬灰,勿再起兄弟相杀之念也!”

他说罢,横刀要往脖颈间抹去。

说时迟那时快,一道羽箭深深扎入他的右肩之中,他痛得手中一抖,横刀滚落在地、发出一连串声响。

李重俊朗声道:“刘幽求!你不要以为自己一死,就可以把事情遮盖过去。如今三法司已经查明,紫薇阁大火与你有关。朕现在不会杀你,而是要把你送去三法司,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那羽箭此次洞穿极深,鲜血很快染红了刘幽求半边衣裳,他望着城楼上的洛北,自牙缝里挤出了一句话:

“上天不公,为何叫我与此人生同时?!”

玄武门中走出两列禁军,为首者正是左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他一声令下,禁军众将士将李隆基等人一道绑缚起来,送到了李重俊面前。

李重俊来到玄武门下,看了李隆基一眼,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便摇头而去。

次日清晨,长安城中的所有人都知道了再度宫变的消息。

皇帝李重俊显然是气极了,他下令封闭相王府、赵王府,相王府属官与赵王府属官皆待罪在家,不得随意外出。

与李隆基走得近的大臣及禁军皆由三法司询问……刘幽求、钟绍京等更是直接打入大牢之中,连李隆基自己也被削去宗籍爵位,发往三法司待查。

要不是姚崇、萧至忠等一心劝阻,他怕是要连相王李旦也一起软禁起来。

朝野人人自危,长安城混乱一片,可这已经同单骑离京而去的洛北没有关系了。

天光大亮之时,洛北已经快马加鞭地追上了队列末尾。他走在春日的荒原之中,难得兴致勃勃地和褚沅说起朝政:

“李隆基、刘幽求一党反对女科,天下皆知。如今他们犯上作乱,便将此事与叛逆挂上了钩,就是有些大臣有心反对,如今也不会再开口了。”

褚沅难得看他心情轻松,不禁笑道:“我还以为阿兄会在长安多留些时日再回来,救驾之功,怎么样也该值个亲王爵位不是?”

洛北摇了摇头:“我已有万户之封,何须再来一个亲王爵位让自己不自在?我高兴的是,有了李隆基叛乱之事在前,就不会让众人都把目光盯在你身上。”

“阿兄这话是什么意思?”

洛北轻轻笑了笑:“你自己执政一方,又与代我执政不同。之前朝野物议沸腾,少不得会有有心之人在你手下做文章,说不定还会有人干刺王杀驾的勾当。如今李隆基的事情闹得这么大,那些有心之人只会生怕自己和逆党扯上关系……你也就安全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