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唐政变生存指南(463)+番外
政事堂里飘着浮浮沉沉的安息香,奉命参知政事的苏颋、岑羲和张孝嵩到的都比他要早,正聚在那里聊天, 见到他时, 张孝嵩笑开了一双俊朗的眉眼:“郡王安好。”
“孝嵩何必。”洛北只受了他半礼,就伸手把他扶了起来,又示意苏颋和岑羲:“两位相公也不必多礼。”
苏颋笑道:“当年我到访碎叶,深觉民风淳朴, 衣冠俨然,百姓安居乐业, 有胜于中原,我当时便想,郡王才德如此, 理当入阁拜相,操持政务。如今终于与郡王在政事堂中相会, 可谓是因缘早定。”
“苏相公这话说的倒像是你举荐大将军入的阁。”岑羲笑道:“我与大将军不曾有过交往,但你当年挺身而出,怒斥武三思的风姿可是朝野皆闻。”
他与洛北同因与五王相熟,被武三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今日提起,算是有些“同病相怜”。
洛北一笑,正要说些什么,萧至忠已经带着宋璟和姚崇一左一右地走了进来。姚崇还是板正着面容,袖中塞着好几份要商议的奏疏。一贯有“阳春”之称的宋璟却也是一脸严肃,倒把政事堂内众人看得心里发毛。
但无论如何,这几人都要同堂共事许多时光,一番兵荒马乱的互相见礼之后,萧至忠开口道:
“碛西郡王以大功入朝为相。诸位同僚都应当见过了。但愿日后我们能通力合作,共襄盛世,再造贞观之风。”
他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客套话,就让众人同坐,又召中书舍人萧嵩入内,要与众人商议朝中大事。宋璟却突兀地敲了敲桌案:
“萧相公,按照旧例,新拜宰相当献策论。不知洛尚书准备了什么?《平戎十策》还是《西域屯田疏》?”
张孝嵩神色一变:这是什么时候加出来的规矩?!他和苏颋、岑羲拜相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这个说法!在场众人,也只有姚崇拜相之前向朝廷提过《十事》要略。
他下意识地往洛北的方向看去——莫说没有准备,便是有准备,洛北这位边将出身,谙熟边事的新任宰相也不可能抛开边事的话题。可只要他开口谈论边事,便会正中宋璟的圈套。
洛北英俊的脸上倒是平静如常,和以往战场上一样无悲无喜。张孝嵩甚至能从他金棕色的眼眸中看出一点疲惫,似乎已经厌倦了朝堂上的这些把戏。
“我确有奏疏要奏请各位相公商议,不过无关边事。”洛北从袖中抽出一封奏疏,铺开在案几上:“这是我的《请灭蝗疏》。”
屋中霎时一片寂静,苏颋等人是没想到宋璟竟会开口发难,更没想到宋璟被洛北打了个措手不及。姚崇却腾地一下从位置上站起了身:“郡王要议的是蝗灾?!”
“是,我自青海还朝,曾经亲眼见到大地干旱,蝗虫钻地之景。”洛北道:“且不说大旱之下收成如何,蝗虫过境,百草不生,到时候只怕百姓连草木都没得吃。”
宋璟皱眉道:“洛将军这是什么意思?姚相公月前好像已经上过一篇《捕蝗令》了吧?你今日重提此议——”
这是连姚崇一道指责了进去。姚崇正要开口为他和洛北辩解。洛北已经应了一声:“不错,宋相公,正是因姚相《捕蝗令》尚未施行。今日我才要旧事重提。”
他从袖中取出一副地图,地图上已用朱笔勾勒出了受灾区域:“飞蝗过境,绵延千里,如果朝廷不及时处置,等着我们的就是饿殍相望的景象。”
“朝廷是水,百姓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姚崇起身附和:“大将军有安邦定国之心,算是与我不谋而合。”
他走到地图之前,密密麻麻的朱砂小楷惊得他倒吸冷气,洛北已经按照户部的存档,将当地的田亩情况、民生风土都简写了上去。其人用心之深,可见一斑。
萧至忠捻着胡须道:“贞观二年,太宗亲执蝗虫而食,曰'宁食朕肺腑,毋伤百姓禾稼'。太宗前事在此......我赞成把灭蝗之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办。”
“百姓是朝廷之本,我们不能做无本之木,无根之水。”苏颋道,“我与孝嵩、岑羲皆赞成。”
萧嵩低头把此事记在案上,又好奇地看向地图上那些赤红的标记,那些蜿蜒的线条仿佛把一个个郡县呈在眼前。
他不由得轻轻叹了口气,他是南朝梁国的皇族后裔,也是参军出身的,谙熟边事。可如今,他论年纪比洛北大了十岁有余,论官职却比洛北矮了太多。
听闻洛北拜相之时,他心中也未尝没有时运不济的感怀:若当年去西域的人是他,说不定平灭突骑施,重定西域的功劳会落在他的头上。如今一看,洛北的才能人品皆是令人心折——
他年纪轻轻便能踞此高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啊。
宋璟开口道:“大将军既然提此建议,心中定当有了对策。你打算如何扑灭蝗灾?”
“焚其卵于未生,杀其虫于方长。”洛北道:“我曾看过,每只雌蝗腹中有卵三百,十日便可成灾。所以我要州县置办铜斗,每捕一斗蝗虫,可换一斗粟米。”
“荒唐!”宋璟拍案而起,“你这是要掏空国库?”
“宋相公可知饿殍相食时,暴民会掏空什么?”洛北转过头去与他对视,一双金瞳在阳光之下熠熠生辉,几乎有种逼人的魄力,“若是天下大饥,难道朝廷不应该拨粮赈灾?如今只是把赈灾粮提前发给百姓,有何不可?”
萧至忠的茶盏停在唇边。他忽然想起三日前面圣时,病榻上的皇帝笑着告诉他:
“现在的宰相们在长安待得太久,有时候连想法也如出一辙,洛北出身与众人不同,又久历边事,叫他入朝拜相,也有为诸位开思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