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炮灰女配她不约(355)

作者: 四月竹 阅读记录

“知道了知道了,这就去,别急。”

她先是把两个妹妹都叫到里屋,接着点上油灯,即使亮度不能跟灯泡相提并论,却丝毫不影响她拿取银子的速度。

楚晓见状很是纳闷,“姐?我们不去守着爹娘?到他们房间来干嘛?”

楚宛站在一旁,看到大姐在屋子里四处扒拉,床底下摸出个小布包,墙壁中的夹层缝中取出个小布包,屋梁上有,坛子里也有,不一会儿,桌上放满了小布包。

楚玉上蹿下跳的好不容易把这些都找了出来,不得不说,原主的体质还是不错的,看着弱不禁风,其实被自家爹娘养的很不错,就拿刚才到处找东西就可以看出,若是身体真不行,估计早就累趴了,而她现在除了感觉手有些酸之外,并无其他感觉。

俩个小的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这大大小小的布包,“这是?姐?你这是狗鼻子?连爹娘藏钱的地方都知道?”

楚玉摆了摆手,“用脑子想想,整个家里,也只有这几个地方能藏钱。”

她一边说,一边解开布包,把里面的碎银子倒在桌上。

楚晓用手指了指眼前的碎银子,有些不敢置信,“这么多?”

“不多,这只是你看着多而已,估计全部算下来,都不够两张银票的。”

楚玉继续说道:“不过咱家有良田,饿不死你们的,放心吧。”

要她说,原主爹爹--秀才的名头还是非常有作用的,别的不说,光是免除赋税这一项,就足够让人眼红。

毕竟,秀才能享受到的免税不是五亩、八亩,而是足足的五十亩、八十亩!

也正是因此,楚老头才会和自家大儿子断绝关系,原因很简单:想借点光--没借到。

楚宛学着自家姐姐,也开始了翻翻翻,没过多久,她兴冲冲的把刚翻出来的布包放到了桌上,显摆得瑟的说着,“大姐~你看!”

第340章 炮灰长姐11

在对方那期待的眼神中,楚玉慢慢打开了布包,只见里面有一张略微泛黄的刺绣纸张,不仅如此,旁边还放着一折画扇。

她轻轻拿起画扇,这可不是普通玩意儿,这是能帮楚悦飞黄腾达的东西,原主直到临死前,那个所谓的堂妹,才一脸趾高气昂的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

楚宛一脸好奇的看着折扇,微微皱眉,“这折扇?我们家怎么会有这东西?爹爹向来不喜这些附庸风雅的东西,总说费钱~”

楚玉闻言,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这我哪儿知道?不是你找出来的嘛。”

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折扇打开,只见上面写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落笔:瑾瑜。

“哇~这字可真好看,”楚宛紧接着长叹了一口气,“可惜,不是爹爹写的,爹爹的字我是认得的。”

楚玉沉思片刻,准备找个没人的时候,把折扇先收到空间再说,省的一不小心又被楚悦偷走,有时,剧情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

而楚晓则是拿着那泛黄的纸张,呆呆傻傻的看着。

她伸出手在对方面前挥了挥,见晓晓依旧是半点反应也没有,忍不住叫出了声。

“晓晓?”

“恩,啊?”

楚晓像是刚刚回过神似的,一脸迷茫的看着自家大姐,紧接着,脸上浮现出巨大的惊喜。

只见她小心翼翼的把手里的纸张放回桌子,整个人显得异常激动,“姐!这......这张纸上竟然记载了双面三异绣!这......娘怎么会有这个?我以前可从没见她绣过~”

楚玉也在心里感慨着呢:感情都在这儿等着呢,怪不得上一世楚悦能这么嚣张,任谁手里掌握了一门早已消失多年的绝技......

“别激动,这些东西我先存着,既然娘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东西的存在,那自然也有她的道理,这图纸,你可以抄一点点下来,先学起来,然后自己摸索看看。”

楚晓怀疑自己耳朵不太好,“姐?你说什么?我没听错吧。”

“什么你没听错?”

“你说让我抄一点点?为什么不把一整张纸给我?”

楚玉猛地抬起头,眼睛眯了眯,“一整张?”

楚晓有些理所当然的点了点头,在她看来,三个姐妹中,就自己最爱刺绣,不给她还能给谁?

“给你?万一弄丢了怎么办?姐有个藏东西的好地方,保证不会被人发现,更不会被人偷走,你别忘记了,村里的女孩儿不止你一个会刺绣,家里最近人来人往的......”

晓晓显然也是想到了什么,她想也不想的赞成了自家大姐的决定。

见此状况,楚玉温声说道:“好了,我们来好好说说银子的事情。”

在她看来,银子多,并不是什么好事,何况,前面还有这免除赋税的良田,怎么看,自己一家都让人有些眼红,哪怕在爹死母亡的情况下,一些各怀鬼胎的人依旧想从她们姐妹三人身上咬下一口。

俩个小的有些诧异的看着自家大姐,似是不懂这个有什么好讨论的。

楚玉微微点了点头,“你们没听错,就是讨论银子,咱家的银子都在这儿。我是这样想的,把其中的七成无偿送到族里--用作学堂开支,其余三成,我们自己留着。”

她继续解释道:“财不外露,不用我多说吧,之前爹爹和娘亲都在,那些豺狼虎豹尚且还想着吃些咱们的‘残羹剩饭’,何况如今?姐姐想着,就算族里看不上咱们的这点小钱,但总归是我们的一番心意,我们用这七成给族里买些祭田也是好的,这样一来,族里的其他人也会念着咱们的好~况且,咱把这明面上的银子捐出去,亦可一劳永逸,至于以后,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