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回忆录(233)
靳凌的外婆坐在床尾凳前,带着老花镜认真地读着靳凌今晚回来时递给她的信封,里面拆除了一张储蓄卡和手写的纸条,外婆见两人进屋,拍了拍身边的位置,示意夏怡坐下。
外婆仰面将纸条递给商予宁时,她拿起纸条,上面字迹清晰。
“颜阿姨您好,我是许爱娟的女儿,很抱歉我现在才将你们这些过去的信件转交给您,你们字里行间那些过去的回忆,让我重新认识了不是母亲时的许爱娟,更是读到了一些过去让人啼笑皆非的童年故事,这些信件支撑我度过了失去她的那段艰难日子。
她一直感激您当年托您表姐借她的五千美元,这笔钱让我们当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也让走投无路时的她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但您一直拒绝收本金以外的利息,这让她感到非常内疚和不安,多次与我提及要感谢您的恩情。
她也曾多次邀请您和叔叔来美旅游,可惜那些年我们都误以为还有许多日出日落可待,而你们再次见面时却已横亘着生与死的距离。
储蓄卡里的钱是这些年我母亲在法拉盛开中餐馆的利润以及中餐馆售出的收入,本因在母亲去世时就将这些事情完成,但我当时有些不舍这家有着强烈的回忆的餐馆,所以迟迟没有行动,又将其转包管理了这么多年,但物是人非,餐馆口碑也日渐不佳,所幸将其售出,将这笔钱物归原主是母亲去世前的心愿之一,她生前常说您和您的先生是好人,帮助了我们很多,希望您收下,也了却我的心愿。
至于夏怡和靳凌,我想这又是下一辈的事情,我也相信在您和叔叔这样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会太差,但我母亲在信件里提到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人配得上她女儿,你回信说,您亦是如此,我想我也是,或许夏怡在
他人看来有许多不足,并不完美,但我依旧将其视作命运赠我的珍贵礼物,我也理解您和您家人对同样珍贵的靳凌的疼爱,再次向您说一声抱歉,所以也请您原谅我一直以来对他微小缺点的刻薄与刁钻。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祝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顺心。
印月敬上。”
商予宁读完纸条也不免动容,抬眸发现母亲翻阅信件时泪珠又披了一脸,眼角红润。
夏怡还有些不知所以,捏着纸巾一角给靳凌外婆擦拭眼泪,求助似地望着商予宁,可她只是笑了笑说:“没事的,她就是见老朋友太开心了。”
商予宁在屋内给夏怡换新的床品,夏怡就安静地坐着陪外婆看信件,两人的信件并不算特别多,两三个月一封,信能写得很长,两人是通过舅公舅婆认识的,早年甚至未谋面过,只是信友,靳凌外婆时不时也会指着某几封信件,挑出几处关于许印月和商予宁过去故事给夏怡看。
夏怡第一次见证了母亲的少女时代,她外婆的信件在许印月小学时期写道:我初到美国只会认字母和说thankyou,考驾照全靠背答案,可月月很聪慧她很早就帮着餐馆干活了,还会写菜单,给客人介绍店里的菜品,她们年纪只有三个亚洲人,我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她,但她很懂事也省心,数学,画画,手工这些课都完成得很好,还常常告诉我数学太简单,没有难度,我几乎不用操心她的学业,只是她中文不好,只会听和说,但不认识中文字,更不会写作,我觉得这不太行,想找人给她补习中文,但周围的人都觉得没有必要,高英你觉得呢?听说你读过大学想必眼光比我更远,想听听你的意见。
靳凌外婆用同样字迹工整的文字回复了她外婆:爱娟,虽然我们相隔甚远,但烦恼尽如此相似,宁宁也是如此聪慧,但同样叛逆有自己的想法,爬树,掏鸟蛋和男生打架,不小心将手摔骨折这样的事情就暂且不提了,学英语和月月学中文一样费劲,我们为她找了学校外文专业的大学生补课,一个暑假下来,还是只会古德莫灵和三克油,让她父亲非常生气,威胁她说,不想学习就送她去乡下割草喂猪,她这才消停了不少,最近总算有认真学习的迹象。
至于你提到不会中文,我想这涉及到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问题,我对此也没有过多的研究和思考,但我想若是未来的某一天,当月月读我们这些信件时,若是读不懂我们的文字,母亲的母语那一定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外婆指着有些斑驳的笔迹,偷偷告诉夏怡:“靳凌小时候皮猴子的形象像谁,像他妈!”
后来的年份里,两人又通过信件聊了许多,横穿了整个时代的大变迁,只是两位母亲在信件里提及自己的故事很少,大部分都在说自己的女儿,夏怡嘴角也微微翘着,许印月和商予宁的少女时代也充满了烦恼也啼笑皆非,求着母亲多给些零花钱,为买条漂亮的裙子宁愿不吃早饭,同样疑似青春期早恋与父母争吵。
只是这样的喜悦心情并未持续太久,夏怡在看见外婆在上一封信件里说:月月与我大吵了一架,虽然她被很好的大学录取,但私立藤校昂贵的学费让我觉得负担不起,我想让她选择全奖的文理学院,高英你觉得呢?
只是可惜靳凌外婆的信件飘得太慢,信里虽然提到,靳凌外婆觉得,她回头去看,名校不名校没有绝对的优势,一个人最后能有多大成就其实早就定好了,品质判断力精神属性,这些和读哪个学校没有一点关系,最多就是晚一点或者早一点的关系,但出于自尊心最强阶段的孩子们未必会这样想,这也可能是她的基于自己经历的拙见,但如果真的有需要或许她可以找自己的表姐家借钱帮助许印月完成第一年的学业,剩下的部分可以让她勤学俭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