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这一日,本是天子祭日、百姓祭祖的节日。
然而天光微亮之时,长安的黎民百姓却目睹了一场匪夷所思的诡异怪事。
但见旌旗蔽日,车驾连绵,如同去年五月那场隆重至极的葬礼,上万禁军浩浩荡荡开赴终南山下,目的却截然相反。光天化日之下,他们堂而皇之掘开了去年封土的万寿公主陵寝。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无法无天、率领禁军盗掘皇陵的首领,正是本该葬于陵中的万寿公主本人!她不仅不避人耳目,反而盛邀宗亲贵胄、文武百官和周边百姓,亲临现场旁观开墓过程。
在公主督促和财宝诱引下,士卒们万众一心,挥汗如雨掘开封土,使攻城器械砸碎墓道石门,露出阴森宏伟的地下宫殿。
“各位贵宾请进,欢迎到我寒舍阴宅中做客。”万寿公主笑语盈盈,一尽地主之谊,邀请朝中重臣、宦官四贵进入地宫游览,仿佛那是她的皇家园林。
有人殉尸体在内,墓中臭气熏天,显贵们面露难色,实在不愿进去。可公主却不给宾客婉拒的机会,赶羊一般将他们半推半哄驱赶进去。
众人捂住鼻子,举着火把四下打量,只见地宫壁画停在勾勒轮廓阶段,尚未上色;四十二具殉葬尸首人数吻合,与公主所言分毫不差。最惊人的是主墓室中,公主的棺椁大敞四开,金玉珠宝陪葬完好无缺,唯独没有遗体。
地宫四壁严丝合缝,不见盗洞痕迹。况且,天下哪有盗墓贼舍得入金山空手而出,只盗走一具尸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众人不得不相信:在这铜墙铁壁般的完整地宫中,万寿公主死而复生,推开棺盖,尸解登仙了。
作者有话说:
大家一直关心的陪葬品问题,没有浪费,钱要花在刀刃上残阳院新任首席出手,级别得是轰轰烈烈官盗
第228章
万寿公主传奇般死而复生,韶王李元瑛暗中杀回长安,两兄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大明宫,将争位的兄弟一网打尽。二人联手,因袭李氏血脉最经典的夺位大战,从绝境死地中反杀回来,堪称天命所归。
圣人对此默不作声——他病中又突发风疾,口不能言,身不能动,只能躺在御床上瞪着眼,嘴角涎水长流。
正当朝野上下还沉浸在公主“尸解登仙”与政变的震惊情绪中时,又一件不可思议的大事发生了。
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打着勤王的旗帜,如神兵天降般现身在长安城下,领兵将领是李元瑛的心腹袁少伯、吕峤。说神兵天降,并非夸张。
这支驭成德健马的精锐部队人数虽不算太多,但抵达的过程极为奇妙。他们自幽州出发,一路星夜疾驰,途经成德、昭义,横插太行山后直取京畿洛阳,再穿过潼关天险,行程近万里,竟如入无人之境。
沿途所经之地的节度使、地方官全部装聋作哑,一路放行。直到他们兵临长安城下,朝廷都未收到任何奏报。
骑兵一入长安,便直扑右军中尉王进良的私宅,杀光他一家后,又分兵多路,按名单诛灭了这权宦几十名身居高位的亲信、养子。左军中尉刘守谦一派因为识时务、跪得快,争取到归乡养老的特别恩典。
神策军分得公主陵墓陪葬的厚赏,称心满意。食其禄,忠其事,将士很快倒向新主,禁军中盘根错节的阉党势力被连根拔起。短短十几日,李元瑛兄妹就根治了困扰大唐近四十年的恶疾。
与此同时,驻扎在长安城内的幽州进奏院、成德进奏院、昭义进奏院纷纷上表,恭贺韶王册立为太子,喜迎公主归朝。
河南府尹窦敬更是厚颜无耻地大吹法螺,声称司天监在东都洛阳观星台,观测到龙凤呈祥、紫气东来的神异天象,必是公主感知父皇病重,驾驶登仙的凤辇远赴幽州,接兄长回长安尽孝。
昭义节度使卢玄复说得更简单直白:此乃王师,王师过境,臣子岂有妨碍之理?
有点脑子的官员都看明白了,玄武门政变只是小菜,不知从何时起,大唐半壁江山都已落入兄妹二人之手。皇帝册封的太子未必稳固,自己封的太子才是铁打的皇储。
各地节度使、地方官闻风而动,赶忙搜罗各种祥瑞,预备等李元瑛登基后进献。一时间,白孔雀、白虎、白鹿之类外观稀罕的动物身价暴涨。
房玄龄在《晋书》中感慨:“天下之政既去,非命世之雄才,不能复取之矣!”
在大唐日薄西山的颓势之下,李氏血脉中又诞生了李元瑛、李宝珠兄妹二人,似乎又有了一丝中兴希望。
此时,朝野中有些心思敏锐的人,忽然想起最近民间传唱的一首神秘童谣暗藏玄机。那首歌仅有一句话:“雁行叁,美人归,素颜乘舆夺春晖。”
“雁行”向来喻指兄弟姊妹排行,这句童谣分明是谶语,精准预言了贵妃诞下的兄妹三人,将在一个春天乘坐帝王舆车,回宫夺权。至于“美人”具体指谁,倒也不必深究,既然是天下第一绝色的孩子,想必个个容貌出众。
不过,兄妹俩无暇顾及这些细枝末节,他们要处理更紧要的事。李元瑛在正式登基为帝前,必须向天下人表现孝子的姿态,以弥补道义污点。
毕竟父亲还没病故,儿子就领兵来杀了兄弟夺权,德行有亏。哪怕是当年太祖皇帝,也得照顾父亲李渊的颜面,做出“跪而吮上乳”的表态。
政变成功后,李元瑛衣不解带守在皇帝榻边侍疾,公主李宝珠则甲不离身,率兵在大明宫中巡逻,守护父兄安全。兄妹俩全力尽孝,李元瑛甚至因劳累过度诱发风疾,自己也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