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辟珠记(418)

于凝华只得无奈微笑。这兄妹俩虽生了嫌隙,毕竟血浓于水,暗中仍在关心对方。

“着礼部与工部准备三件东西,紫金钵盂、锦襕袈裟、金银双轮九环锡杖。袈裟的尺寸不要造得太大,跟我差不多高的人穿。”

公主随口吩咐,于凝华一一记在心间,暗想:看来那小沙弥有下落了。

因厌恶先皇豢养的方士,宝珠近几年没怎么来过大明宫东北角。天亮之后观察地势,发现位置很不错。周边道观林立,旁边是玄元皇帝庙,祭祀李唐先祖老子。大角观距离宫墙很近,就算把树都砍了,小贼从墙外翻进来,也能很容易找到她。

最重要的是,这里距离玄武门更近,方便掌控局势。百尺楼阁,登高能随时观察东北两个方向的禁军动向。

宝珠觉得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完美住所。改名为“上仙观”如何呢……

散养就散养吧,狸奴已经识字了。她要写一张正式的聘猫书,派人送到翠微寺,钉在廊柱上,不怕他看不见。就算他假装看不见,十三郎就在附近万年县活动,已经找到了小的下落,何愁抓不到大的。

宝珠把玩着手里的革带,缠在手心里,猛地一拽。

甩掉尾随的霍七,韦训偷了一匹马,慌不择路逃出长安城。

他不知为什么要逃,也不知要逃往哪里。左肩布料上晕出一点血痕,他夜里求宝珠也在自己身上留一个洗不掉的印记。翻来复去恳求,她只在他肩上轻轻咬了一下。伤口已经愈合,有般若忏加持,疤痕说不定撑不到十天就消失了。

下次求她咬得更重些吧……

下次?!此念一起,韦训被自己吓到了。

勒马止步,回望长安,但见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大明宫浮在城北高地上,百官上朝时点燃的灯火宛如一道星河,通往九天仙宫。

不知怎的,他忽然感觉到脖颈一紧,仿佛有一道无影无形的绳索,远远地把他拴住了。

作者有话说: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于/厉二位的职位已从郡夫人升为国夫人(正一品),但口头称呼依然是夫人武元衡遇刺案后,此后历代宰相府邸形成惯例,不再种植高大树木,以防刺客潜藏,这种做法也逐渐影响到皇宫。

在前期遭遇霍七屡次撕伞后,韦训建言把树砍了,导致她潜入皇宫会难度增,不愧是残阳院同门情。

顺便想到一个笑话,兄妹俩还真是一对“卧龙凤雏”(字面意义)

————

正文从结构上就此结束,后面还有一章对贯穿全文的两个案件进行最后揭秘。

第233章

长公主圣驾突然降临宝台寺,没有给寺内僧人接驾的敕令,便带着浩浩荡荡的随员直奔而来。

骑兵开道,幡幢猎猎,鼓乐齐鸣,六驾金根车一路直抵山门。内侍省宦官持拂尘、捧香炉,女官手托佛经、香烛、供器,数百人鱼贯而入。掌管佛门僧尼事务的祠部司官员,以及公主府属官紧随其后。

宝台寺住持怀谦长老惊得手足无措,莫说提前扫洒布置,他连换身像样袈裟的功夫都没有,急急忙忙带着寺中有头脸的僧人,一路小跑迎驾。

望着这宏大阵仗,老和尚汗流浃背,心中七上八下,不知这位至尊至贵的天人公主屈尊驾临,所为何事。她既是摄政监国公主,又是道门领袖,更有死而复生、羽化登仙等等不可思议的神通,简直是活神仙在世。

而宝台寺只是长安城中一座普普通通的庙,既无佛门至宝,亦无知名景观。平日里莫说接待皇室,连为她执伞的太监都是自己这辈子见不到的大人物。

前导金吾卫骑兵并未特意清道,任由百姓驻足围观。普通香客与寺中僧人挤作一团,目瞪口呆望着这声势浩大的仙人仪仗。

公主光艳照人,头戴莲花宝冠,身着赭黄法衣——黄色法衣是道门最高等级的服饰,身着帝王专用颜色,喻示她不仅是宗教领袖,更手握人间至高权柄。

见此威仪,怀谦等和尚早把“只跪佛祖不跪人”的规矩抛诸脑后,摆上蒲团,纳头便拜。

公主相当客气,抬手虚扶,左右两名内侍立刻上前搀扶怀谦,同时奉上金字佛经、龙涎香、鎏金法器等供佛厚礼。

老和尚喜不自胜,待看到公主身后的宦官捧着紫金钵盂、锦襕袈裟、金银德杖等佛门重宝时,简直欣喜欲狂,激动得以为自己在做梦。

然而公主并没把这些圣物赐予他。她站在庭院当中四下张望,片刻后锁定了目标,朝角落里招招手。

一个眉清目秀的小沙弥从鼓楼后探出头,小心翼翼观察她的脸色。宝珠面无表情,再次招手示意。

小沙弥挤过人群,垂头来到她跟前,含羞带愧地小声喊了一句:“九娘。”

宝珠见他身高已超过了自己,身上仍穿着去年在洛阳置办的僧衣,如今已破旧不堪,裤脚吊起,露出半截小腿。

围观人群心中纳罕,不知这衣着寒酸的小沙弥究竟是何等身份,值得公主特意召见。

四下无声,宝珠沉默不语瞪了他半晌,随后从女官托盘里抄起一根敲磬的铜制犍稚,撸起宽大衣袖,恶狠狠往他的秃脑门上敲了三下。

只听得“铛、铛、铛”三声清越脆响,那犍稚仿佛敲在金属上,发出铜铁之声。众人皆尽愕然,纳闷这小沙弥的头是什么材质的,这么狠敲三下,他眼皮不眨,脑门上连个印子都没留下。

十三郎自知犯错,一动不敢动,低头任由她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