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辩友是我男朋友(105)
备赛到凌晨一点过几人才各自回房间睡觉,养精蓄锐等待明天教练的指导以及紧张的半决赛。
褚起承洗漱后躺在床上,他在想如果蒲竟宣刚才没有发消息来骚扰他,讨论辩题的时候自己不会那么快进入状态,今晚上估计也睡不好。
其实他知道蒲竟宣是在试探他,谁家好人在别人比赛完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才发消息的?蒲竟宣一开始肯定没想给他发消息,肯定是因为看见热搜了。
毕竟身边的人只有蒲竟宣才知道自己几年前也曾经被这么轰轰烈烈地讨论过,有的聚光灯是暖的,可是有的聚光灯却太烫了,被照耀的时候像是身置于滚烫的岩浆沼泽中。
人的过往经历宛如一帧帧碎片分布在脑区内,创伤应激症会自然而然地将那些带刺的碎片尘封起来,因为一旦重新踩上去,又是一次鲜血淋漓。
刚才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看着这个词条一点点地往下移动,最后消失了才终于松了口气。
可蒲竟宣有意的试探是想试探什么呢?
高中时他并不认识蒲竟宣,更遑论有什么交流?那个时候的蒲竟宣其实和不认识他的人没有任何的分别,可是他却从蒲竟宣的几句言语中感受到了一股把他拉出来的力量,甚至在对方说等他回去的时候感到了一种安定。
是他想多了吗?
毕竟蒲竟宣又不能窥见他的内心在想什么。
不过转念一想,蒲竟宣作为一个知情的旁观者,或许只是同情心发作了,可怜他,所以给他一个适当的安慰?
应该就是这样了,不然根本不能解释蒲竟宣的动机。
从某种角度思考,蒲竟宣还真是一个‘好人’。
紧锣密鼓的半决赛,F大对战的第一场就是实力强劲的T大。直播间人数的上涨可以看出辩论圈对于这次比赛的期待感越来越强。
褚起承是一个不会因为外界的关注度而怯场的人,整个队伍在张思若的带领下拿到了第二天决赛的入场券。
也就意味着他们只有一晚上加一上午的时间备赛。
这对于辩手来讲是家常便饭,也是期待能够入场的挑战。
在看到辩题的那一刻,褚起承忽然开始相信宿命了。
你总想要逃避的东西会以一种你避无可避的状态向你袭来,而你身无盔甲,只能赤手搏斗。
这些年他一点一点积攒的勇气即将被派出战场。
比赛当天凌晨三点,他收到了一条陌生的短信,褚起承彻夜未眠。
而隔天打开直播看见屏幕上显示的比赛辩题的蒲竟宣紧锁着眉头。
下一秒,他看见了褚起承那一张易见的疲态面容。
他紧张地扣着自己的手,甚至没有发现已经破皮了。
第53章
主席:欢迎大家来到2029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决赛现场,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参赛双方,坐在我右手方的是正方,来自W大学的同学, 他们的观点是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网络暴力, 我们更应该避开。坐在我左手方的是反方, 来自F大学的同学,他们的观点是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网络暴力, 我们更应该抗争。
下面有请双方辩手做自我介绍。首先有请正方同学。
正一:正方一辩王昭然。
正二:正方二辩林涵。
正三:正方三辩刘静怡。
正四:正方四辩彭星海, 携W大辩论队问候在场各位。
主席:欢迎他们的到来,下面有请反方同学做自我介绍。
反一: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
反二:明德崇法,宏辞论道。
反三:人文人本,求知立志。
反四:纵横捭阖, 实事求是。
反一:反方一辩柏严桦。
反二:反方二辩宋颖。
反三:反方三辩张思若。
反四:反方四辩褚起承, 携F大辩论社问候在场各位,各位下午好。
主席:同样欢迎他们的到来。下面比赛环节正式开始,首先有请正方一辩进行立论。时间为三分钟。
正一:谢谢主席。2024年8月1日,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新规正式施行,其中规定网络暴力信息, 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 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1]。
而微型网络暴力区别于对于明星、网红亦或是具有粉丝基础的公众人物进行的大规模、腥风血雨的大型网络暴力,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微小却尖锐, 隐匿于茫茫的网络语词中,或阴阳怪气,或含沙射影,或利用网络符号表情等形式间接攻击他人。湃客调研工厂在两会期间, 针对全国3591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有关网络暴力认知态度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六成被访者经历过网络暴力,由此可见被当代互联网浪潮中裹挟的每一个人都可能遭到语言攻击,而网络的隐匿性和单向性加剧了这种攻击性[2]。
避开并不是怯弱胆小地躲避风险以求安全,而是一种面对无端指控和故意挑衅时平息网络戾气的明智之举。抗争有对抗、斗争之意,针尖对锋芒在面对真实的打斗和战争时自然是一种充满勇气的选择,可是在虚拟世界中,文字的抗争是永无止境的,它不可能真实地以一方战败收尾,只会绵延无尽的戾气和不服输。因此我方认为面对微型网络暴力,我们更应该避开。
论点有二。
其一,避开微型网络暴力是对恶的抑制。引发网络暴力的原因有哪些?调研工厂调查数据显示网暴原因TOP5如下:选择错误的言论自由观和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8.3%和46.8%,选择缺乏独立思考的占比为44.9%,选择网民缺乏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占比为42.3%[2]。由此可见,在网络上攻击他人的网民往往是无意识无逻辑的那一部分人。在网络世界中,别人的评价和质疑接踵而至,当被误解的时候,别人说你斤斤计较,你恨不得发一篇小作文来证明自己很大方,当别人说你没脑子,你就想方设法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这何尝不是陷入了自证陷阱中?莫泊桑说:“他人的误解和嘲讽,就像一根束缚你的绳子。你越在意,越辩解,绳子就会勒得越紧,让你在自我怀疑与消耗中逐渐窒息。”你越反击别人只会越起劲,最终导致情绪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