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同人)敬妃重生之朝朝暮暮与君伴(132)
当允礼看清来人的面容时,一股惊喜之情瞬间涌上心头——竟然是他日夜思念的佳人!
两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一时间,时间似乎都停止了流动。他们彼此凝视着对方,眼中的情愫如暗流涌动,无需言语,彼此的心意早已心知肚明。
上一次允礼进宫还是在年节的时候,那时两人并没有太多的交流和接触。如今再次相见,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甄嬛抚过紫檀架上《御制乐律全书》的织锦书衣,忽觉书脊金线凸起的回纹竟与掌心纹路暗合。
转身时赤金点翠的领约不慎勾住帷幔流苏,扯得月影纱如水波荡漾,却见允礼早已退至槛外,玄色朝靴踏着的正是灯影与月光的交界。
泛黄的宣纸上“一片幽情冷处浓”的“浓”字洇着可疑的晕痕,倒像是被夜露浸过三秋。
甄嬛瞥见那半阙词笺,心中一震,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浓”字晕痕上,似能窥见允礼心中的幽情。
允礼见词笺掉落,神色微慌,忙上前欲拾起。他弯腰的瞬间,与甄嬛的目光交汇,四目相对,空气中仿佛有电流划过。
甄嬛脸颊绯红,忙移开视线,轻声道:“王爷,这词……”
允礼直起身,定了定心神,道:“无法见你,只能寄情诗词。”说罢,将词笺小心收起。
此时,一阵夜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甄嬛不禁打了个寒颤,允礼见状,忙将身上的披风解下,轻轻披在甄嬛肩上。
甄嬛心头一暖,却又有些慌乱,正欲开口拒绝,却听允礼温柔道:“夜深露重,莫要着凉。”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似是有人前来。允礼与甄嬛皆是一惊,忙分开站定。待看清来人是流珠时,两人才松了一口气。
“小主,还是快回去吧,咱们出来这么久被人发现可不得了。”流珠警惕的望着四周,着急的催促着甄嬛。
甄嬛点了点头,对允礼道:“王爷,那我便先回去了。”
允礼微微欠身,目光如水面露不舍。
甄嬛带着流珠匆匆离去,一路上,她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刚刚与允礼的私会心中再次泛起了层层涟漪。
暮色漫过万方安和的琉璃瓦时,檐角鎏金惊鸟铃忽然低吟。
甄嬛缓缓地松开那流苏轿帘,她的指尖轻轻地触碰着那柔软的轿帘,仿佛还能感受到刚刚手捧过诗集的墨香。
那墨香如同一缕轻烟,萦绕在她的指尖,久久不散。
甄嬛的目光随着那引路的宫女的灯笼移动,那灯笼在夜色中摇曳,宛如一颗明亮的星星。
当灯笼的光芒掠过蔷薇架时,一阵轻微的响动传来,夜露被惊扰,簌簌地落下,仿佛是无数颗晶莹的碎玉从天而降,洒落在甄嬛那织金旗装上。
回到住处,甄嬛坐在榻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允礼的身影和那半阙词笺。
虽然深知自己与允礼身份有别,这份情愫不该滋生,可内心却难以抑制地生出别样的情感,那次她早就把一颗心托付了……
而允礼在甄嬛走后,依旧站在原地,望着甄嬛离去的方向,久久未动。
他知道自己对甄嬛的感情已无法自拔,可在这深宫中,他们的感情注定充满了危险与无奈。
这一夜,两人各怀心事,难以入眠,而他们之间这份悄然滋生的情感,也如同夜空中的暗流,在寂静中涌动……
第120章 险象
圆明园茹古涵今正殿,宜修端坐在凤座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落在下首的端妃齐月宾身上。
“端妃近日气色有些不佳,可是身子不适?”皇后声音温柔,眼中却无半分关切。
端妃勉强一笑:“劳娘娘挂念,不过是些老毛病罢了。”她顿了顿,意有所指,“自打温宜公主去了储秀宫,这心里总是不踏实。”
皇后眼中闪过一丝锐光,端妃这是对抚养一个孩子的执念深入骨髓了。
“谁说不是呢,温宜年纪尚小,本该由本宫这个嫡母多加照拂。再不济也得交由没有子女的高位嫔妃,要不是贤贵妃欣嫔也没这个体面。”
端妃脸色一沉,本来皇上已经准备将温宜给她抚养,正是贤贵妃在皇上面前一番话,让她功败垂成。
“贤贵妃表面温顺,实则心机深沉。嫔妾只希望有个孩子陪着打发深宫寂寞,冯若昭屡次三番阻拦,实在是可恶!”
皇后唇角微勾。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明白。
“本宫近日得了一盒上好的血燕,妹妹拿去补补身子吧。”宜修示意下宫女捧上一个锦盒。
“对了,听说温嫔给皇上调的香安神效果极佳,贤贵妃还真有个好姐妹。”
端妃会意,接过锦盒时低声道:“安陵容擅调香,贤贵妃似乎对她颇为赏识。前几日还见她从上下天光出来,手里拿着个香囊。”
皇后眼中精光一闪。香料,这是安陵容的拿手好戏,也是她最大的弱点。
“本宫记得,太后近日睡不安稳,正需要些安神的香料。”皇后状似无意地说。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如多年挚友,实则各怀鬼胎。皇后要除掉贤贵妃这个绊脚石,在后宫独大。端妃则要报复贤贵妃,同时讨好皇后得到温嫔的和姝。
一场针对温嫔的阴谋,就此展开。
上下天光寝殿里冯若昭正教弘昊认字。孩子稚嫩的手指在《三字经》上划过,奶声奶气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
“弘昼真聪明。”冯若昭柔声夸奖,眼里满是骄傲。
“娘娘。”如意匆匆进来,低声道,“温嫔求见,说是有急事。”